西貝遼士誕生一百五十周年——管弦樂及室樂紀
芬蘭音樂家中,最為世人通曉的,沒有人比得上西貝遼士。他的樣貌,印在歐羅通行前的芬蘭紙幣上;他的音樂,所有芬蘭人都懂得唱。
芬蘭音樂家中,最為世人通曉的,沒有人比得上西貝遼士。他的樣貌,印在歐羅通行前的芬蘭紙幣上;他的音樂,所有芬蘭人都懂得唱。
1924 年,西貝遼士完成了最後一首交響曲,而在 1927 年後的三十年,他沒有完成任何作品。即使他曾經下筆寫過第八交響曲,並且報告委約他寫的高索域斯基交響曲將近完成,最終西貝遼士的第八交響曲並沒有面世。1945 年,他將所有手稿,放進火堆中付諸一炬。
由以樂隊名字出版首張專輯《The Piano Guys》到續集《The Piano Guys 2》,這隊跨界組合可見是愈來愈紅。他們由 YouTube 起家,初時的自家製作,現在已經與時並進。令我感到慶幸的,是他們沒有放棄「唱片」這媒介。
三十年後,大家知道的,就是鐳射唱片不一定很永久。黑膠唱片的唱聲,與鐳射唱片存在的差別,就是發燒友逃不過發燒友的耳朵,黑膠唱片中着實也有太多寶藏,就是到達數碼年代,仍是為人珍愛。德國留聲機懷緬逝去好年華,早在 1995 年推出「The Originals」系列,以鐳射唱片模仿黑膠唱片的,唱片本身,絲印上黑膠唱片的音軌,而封面當然就是把當年黑膠的封面照抄過來。
卡拉揚的演繹,給人感覺冷靜與細緻,特別是對於音樂細節的要求甚高。不過,他年輕時的貝多芬,其實火氣可謂相當十足。晚年的他,沉醉在拉長的造句和拖慢的速度,但這版本的交響曲,卻用上相當活潑的速度。第七交響曲明快的速度,令人感到舞曲的開朗,第三交響曲算不上快,但有足夠的動感。
站在酒吧吧檯後的酒館老闆法蘭克,一臉冷酷,臉上好像寫着有什麼要求就即管出聲,不要期待有很好的服務!店面的介紹,說《夜喵館》是一家讓你「忘掉生活煩惱、放鬆心情的音樂主題酒館」。但是,看見法蘭克在吧檯後的那幅臭臉,有誰會有放鬆的心情?
最近推出 Vivaldi's Four Seasons iOS app 的精采之處,就是讓用家可以一邊聽着音樂,一邊理解音樂如何把詩歌演活。
伯恩斯坦,是筆者的古典音樂啟蒙老師,當中自不然有大量的童年回憶。這裏的 59 張唱片,最值得聽的,我認為除了是貝多芬、布拉姆斯的經典外,更重要的是另一位 B 字頭的作曲家:他就是伯恩斯坦。伯恩斯坦的偉大,除了是把古典作品演個翻天覆地、在電視上熱情地向觀眾介紹古典音樂的伯恩斯坦外,更重要是他是位嚴肅的作曲家。
貝勞拿域曾於 2000 年香港藝術節期間來港,指揮布拉格國家歌劇院演了楊納傑克的《耶奴法》。當年能在香港一看《耶奴法》,實在感到無比高興。捷克愛樂來港,帶來又是不多機會聽到的樂曲,真的叫人高興。你準備好聽新鮮的音樂沒有?
馬勒是位奧地利交響曲作曲家,以音樂真摯而深刻地譜寫人生的悲喜。Caine 竟然打這位近乎神級的作曲家主意,把交響曲的好些片段,改編給他的爵士樂隊。高尚的交響曲,竟帶點市井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