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揚:音樂是左右腦的協奏曲
近年,在香港正統音樂界有一個年青名字甚為活躍,年不過四十已曾創作及編寫逾百首樂曲,而且當中不乏獲獎佳作。他相信自己之能夠在音樂路上穩步發展,全賴兩個字:機遇,可是從他謙厚的個性中,卻不難發現在每次遇見機會的同時,他對音樂這藝術角色更有一份深刻的反覆思考;這位年青作曲家就是黃學揚。
近年,在香港正統音樂界有一個年青名字甚為活躍,年不過四十已曾創作及編寫逾百首樂曲,而且當中不乏獲獎佳作。他相信自己之能夠在音樂路上穩步發展,全賴兩個字:機遇,可是從他謙厚的個性中,卻不難發現在每次遇見機會的同時,他對音樂這藝術角色更有一份深刻的反覆思考;這位年青作曲家就是黃學揚。
梅廣釗認為如何豐潤自己的藝術,是個人的選擇,未必要結合不同媒體來創作。「首要的,是要自己喜歡,沒有一條路是應該或是正確的。但是我覺得現今的作曲家,往往容易受其他思想影響,而當作曲家發現自己需要某些媒體幫助表達時,自然便會向外求。」
甚麼是現代?甚麼是傳統?作曲家經常向自己詰問,如何承傳前人留下來豐厚的音樂文化,又能立足於變化萬千的現代社會,與現代的人溝通。陳能濟認為,鑒古知今,將傳統的風貌容納於現代生活,是文化人、作曲家的使命。
新任主席盧厚敏在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演藝學院任教作曲多年,深深體會到年輕作曲家在紮穩事業根基前,需要大量的支援。盧博士深信,在崎嶇的創作路途上,一顆堅持的心至為重要。
2002 年,曾葉發當選國際現代音樂協會會長。國際現代音樂協會的歷史,可以追溯至 1922 年,創會之際,魏本、亨德密特、巴托、高大宜等作曲家皆在創會會議之列。曾葉發在廿一世紀初,接任這現代音樂最前綫的組織,成為創會以來首位非歐裔人士擔任的會長,有着重大意義。時至今日,曾葉發任教於香港教育學院,薪火相傳,以新音樂啟發香港新一代的作曲家。
伍卓賢向來以全能音樂人的姿態活躍於音樂界,他的創作廣泛,由管弦樂團交響樂到流行曲,中樂到兒童合唱曲,一人 a cappella 到清唱劇場,近年更熱衷推動自己創立的跨界樂隊 SIU2 在外地的演出。全職作曲十年,累積厚厚的曲目,作品琳瑯滿目。不過他沒有停下來,現在還是繼續創作,且積極地思考創作的可能性。
2012 年,林丰的作品《無盡藏》由英國廣播公司交響樂團首演。音樂會在 7 月 18 日演出,音樂會的標題,只是簡單的 Prom 6。對林丰而言,這是重要而難忘的晚上。
「對於我而言,聲音藝術就像古希臘的風弦琴一樣,創作者沒有辦法控制風何時吹過讓琴發聲,也不知道風刮得多強。但是創作者卻是造琴者,設計了這個系統,讓風吹過而製造音樂。」
楊嘉輝認為作曲家需要掌握的,正是科技背後的運作。「作曲家應該打開黑盒子看清裏面是什麼。正如荷蘭電子器樂工作室 (STEIM) 創辦者的其中一句話:『你得把它拆開,你才擁有它。』」
梁基爵的新媒體藝術作品,大都專注於自製電子樂器的現場演出,其中亦強調人與樂器的互動性。對他而言,新媒體的互動性為傳統演出帶來新的一個層次,而即時互動更是重要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