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校音樂節──從旁枝末節的比賽規則談起
為什麼音樂節的比賽規則巨細無遺?音樂節的比賽,長久以來存在強大的競爭。一年一度音樂節比賽成績,往往被視為個人甚至是學校成就的重要指標。文章由細節談起,探討其背後更重要、更需注意的問題。
為什麼音樂節的比賽規則巨細無遺?音樂節的比賽,長久以來存在強大的競爭。一年一度音樂節比賽成績,往往被視為個人甚至是學校成就的重要指標。文章由細節談起,探討其背後更重要、更需注意的問題。
拔萃男書院合唱團剛在里加 (Riga) 舉行的 2014 世界合唱比賽青年男聲合唱組別奪得錦標賽世界冠軍。行文之時,世界合唱節仍在舉行中。除了世界各地的隊伍外,今年合唱節亦吸引了香港十支合唱團參賽。比起上兩屆的參賽盛況,香港隊伍今年沒有那麼踴躍,不過仍有幾百人遠赴拉脫維亞。究竟世界合唱比賽是什麼樣的比賽?
學校音樂節的合唱比賽競爭激烈,已不是近幾年的事。合唱老師和指揮扭盡六壬,為要表現出眾,在自選曲上花盡心思。當然,這可以視為要爭勝而鑽盡空子,也可以視為求突破而費煞思量。畢竟,演出本來就是要表現自己,在舞台上發亮的一件事,選曲毫無心思,本身就是一件不太尊重舞台的行為。
作為樂評人,我常批評大眾關注的樂壇新聞,不外乎是什麼人在什麼比賽獲什麼獎,很少人關注他們的音樂到底是什麼、如何優秀和那個獎代表什麼。4 月 1 日,又是學界每年一度的音樂盛事:香港學校音樂節的中學組合唱總決賽。我在錄音棚中聽了一整天演出,評判結果沒有將最佳合唱隊頒了給常勝軍拔萃男女書院的隊伍,而是頒了給嘉諾撒聖芳濟各書院的女合唱團。
After 64 years, the annual Hong Kong Schools Music Festival has its grand finale last month again in an evening that crowned the best choirs in the terri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