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世巨著 巴赫《B 小調彌撒曲》
為什麼一生都為基督教獻身的巴赫,要在人生最後階段,寫一部兩小時長的天主教彌撒曲?
為什麼一生都為基督教獻身的巴赫,要在人生最後階段,寫一部兩小時長的天主教彌撒曲?
今個月收到兩張 SACD 載錄的《布蘭登堡協奏曲》,一張是蘇加文 (Pinchas Zukerman) 1977 年領導洛杉磯愛樂樂手演繹的舊錄音再版,另一張是古樂組合 Florilegium 2014 年的新版,各自有其有趣的地方。
作曲家由創作的開始,將音樂寫在紙上。這些音符,構成偉大樂章之後,記載着音符的紙張,成為歷史的見證者。哪一份手稿會是音樂的「真蹟」?文章透過一些手稿的故事,探討其中糾纏的一些音樂學上的問題。
十張唱片,帶你逐一暢遊幾個世紀前的歐洲名城,像走進時光機一樣。這裏為你介紹這十個城市,順道給你提提一些旅遊建議,或許為你今個暑假的外遊目的地添個靈感也不定。
今時今日,我們把巴赫看成為音樂之父,不單因為他寫了大量的作品,更因為他將每首作品,都像一件工藝品般,把它們打理得完好無瑕。雖然,他沒有為後世立下過理論,沒有留下文字去解釋音樂的原理,更沒有搭建如何以音樂打動人心的捷徑。他只遺留下千多首作品,讓我們一窺音樂的玄機。
香港管弦樂團(港樂)近日公佈了新樂季,而音樂總監梵志登終於首次出席了樂季發佈會。新樂季中,他會帶領港樂怎樣走?
I seldom write about the concert I attended when I am not a lay audience. But for the recent concert of Mass in B minor, there are two reasons that I take the liberty to make an exception.
巴赫每晚等哥哥熟睡,然後就偷偷地拿樂譜。樂譜被鎖在櫃中,不過巴赫的小手卻僅僅穿得過櫃的圍欄。古人有鑿壁偷光,巴赫就也只能用月光的微弱光綫,將樂譜一一抄寫。半年後,巴赫的翻版事業已經略有成就,只是哥哥發現了,就將樂譜重重深鎖,連隨將弟弟的抄本拿走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