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格納:實現總體藝術的創造者
此文章為 「音樂遊蹤」講座系列:德國站講座系列 之專題文章。講座日期為 2019 年 6 月 19 日。 18 […]
此文章為 「音樂遊蹤」講座系列:德國站講座系列 之專題文章。講座日期為 2019 年 6 月 19 日。 18 […]
華格納在音樂上的革新,常有被提及。他提倡總體藝術作品,就是一件作品包含所有的藝術領域。歌劇不再是唯音樂專美,而是集合戲劇、文學、舞台各家之大成。而為他的樂劇建成的新劇院,也改寫了歌劇的社會意義。
香港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梵志登,在 3 月 13 日連同樂團的管理層,宣佈續任音樂總監至 2018/19 樂季。
現實的場景,城堡的磚塊,長劍的單打獨鬥,到最后誣捏者的妻子吞槍自盡(那是軍人式的吞槍,不是指向太陽穴電視劇的那種),全劇錯置在不同時空。友人看了首場,搖頭歎息,說我胸襟廣闊,大概會看得高興。從觀眾歡呼與罵聲的此起彼落,也大概得知觀感兩極,散場之後,好的讚好,罵的大罵。藝術是現實的寫照,正是如此。
這部《指環》的紀錄片好看的地方,就是因為裏面的種種亂子。這裏有的亂子,不單純是因為音樂的刪剪而造成。對,這套《指環》是經過刪剪的,只需七小時就演完,而且這個演出,是希望在一天內上演的。
法蘭克福歌劇院的《指環》,由一開幕的暗藍水滴,滴到水面是泛起一圈一圈漣漪,到開幕時暗藍的舞台呈現到五個同心圓的斜台,還未看舞台的裝置,已經心中暗暗地稱讚保加利亞導演尼米諾娃。每個圓環都是同一斜度,四個圓環都在旋轉時,就有河水般起伏的效果。這樣的設計,是不是很高明?
華格納與威爾第,兩位都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歌劇創作者,而且還是同年出生。但兩人不單從未見過面,作品間的差異,更是差天共地。此書的作者是一位文化評論人,在這部超過三百頁的著作中,將兩個人的故事和周邊的文化史娓娓道來。
關於華格納的書,實在是汗牛充棟、多不勝數。關於他的歌劇,對音樂和美學的哲學,他的一生,甚至是他因而影響了的政治等等,西方音樂史上,大概沒有一位作曲家能比得上華格納受作家歡迎。趁着他的二百生辰紀念在即,寫一下值得推介的書籍。
魏瑟莫斯特 (Franz Welser-Möst) 今次是第二次執棒於新年音樂會,他指揮的維也納愛樂,有點點獨到的觸覺。
If Tristan und Isolde is seen as a spiritual journey of gradual separation from the real world and the lovers' increasing isolation in their own and eventual reunion through death, Willy Decker's production is a symbolic journey of two persons in total isolation, materially or spiritu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