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銘堯
十張唱片,帶你逐一暢遊幾個世紀前的歐洲名城,像走進時光機一樣。這裏為你介紹這十個城市,順道給你提提一些旅遊建議,或許為你今個暑假的外遊目的地添個靈感也不定。
威尼斯 Venice (Venezia)

唱片由意大利的威尼斯開始,自是不差。威尼斯自十字軍東征開始,就已經成為歐洲最富有的城市,其富有的程度幾達不可想像的地步。無他,航運發達,不停做生意,就是發達秘笈。威尼斯在十六世紀時孕育了重要的音樂風格,其一是數字低音,其二是對唱的風格。對唱風格 (antiphon) 源於聖馬可大教堂的獨特建築和音響,而這種獨特的對唱,卻後來引伸了協奏 (concertato) 的寫法,就是兩組對立的樂器和人互相追逐,這幾乎成了巴羅克的骨幹。
唱片收錄了對唱寫法的名家加比埃利 (Andrea Gabrieli) 的合唱曲,也有蒙台威爾第的作品,只欠最著名的威尼斯人韋華第的作品。噢,我還沒說,蒙台威爾第是最早寫歌劇的其中一人,他也是死於威尼斯、現正葬在威尼斯其中一座大教堂內!
推介樂曲:
蒙台威爾第:《萬福閃耀海星》(Ave Maris Stella)
這是一首八聲部、雙合唱團的合唱曲,也是見證文藝復興過渡至巴羅克的重要作品。
推介景點:
聖馬可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 Marco):這是必到的景點,雖然門口必定大排長龍,而門外大量的白鴿,也會令你擔心遭空襲。不然,你可以到聖馬可廣場邊的 Caffè Quadri 嘆杯咖啡,享受那大仲馬與威爾第曾享受過的空間,和 Uri Caine 曾演出過的華格納。
呂貝克 Lübeck

由歐洲南部的和煦,一跳上到北部的微寒。同樣是與海為伴的城市,呂貝克卻是在德國的北部。這個城市,到現在還保留了中世紀的古城面貌,而其最重要的音樂相關建築,就是聖馬利大教堂。年輕的巴赫就是在 1705 年,由安斯達特 (Arnstadt) 走了 400 公里路,來見聖馬利大教堂的首席管風琴師布斯泰烏德 (Dietrich Buxtehude),待了三個月,觀察大師的技藝。
唱片收錄了布斯泰烏德以及他的上一任琴師敦特 (Franz Tunder) 的作品,他亦是聖馬利每逢星期日的黃昏音樂會 (Abendmusik) 的創辦人,也是巴赫慕名而至的吸引點。這種黃昏音樂會後來遍及德國,就是源自於呂貝克。十九世紀時,音樂會曾經中斷,直至管風琴家 Walter Kraft 在 1929 年重新開展這傳統,直至現在。Kraft 也有在這唱片演出。
推介樂曲:
布斯泰烏德:《我心已預備》(Mein Herz ist bereit)
布斯泰烏德不單以管風琴曲聞名,也有好一些清唱劇。這錄音由偉大的男中音 Hermann Prey 演唱。
推介景點:
聖馬利教堂 (Marienkirche):建於十三世紀中,這座教堂就是聞名的黃昏音樂會發源地,心其管風琴的聲音亦有在此唱片中。全市有名的餐廳船員工會 (Schiffergesellschaft) 在約八分鐘步程內,可順道參觀對面的聖雅各大教堂。唱片其中一首樂曲,就是在聖雅各大教堂的管風琴內錄音。
維也納 Vienna (Wien)

維也納早於莫扎特出生前一世紀,已是音樂名城。神聖羅馬帝國的里奧波特一世,本身是音樂愛好者,除了大力贊助音樂演出,自己更寫埋一份。他一生最重要的任命,就是請了霍斯 (Johann Joseph Fux) 為宮廷作曲家。這位作曲家,除了將意大利與法國風格引進維也納,令維也納成為歐洲音樂風格的大溶爐外,更寫了《邁向帕爾納斯的階梯》(Gradus ad Parnassum),是一部對位法的理論課本,莫扎特、海頓和貝多芬也用它來學作曲!
唱片還有另一位里奧波特一世的御用作曲家比伯 (Heinrich Biber) 的作品。相比於霍斯,比伯到現在則更有名,有賴各大小提琴家努力發掘他的獨奏作品。而他老師舒密爾沙 (Johann Heinrich Schmelzer) 的作品也有收錄其中。
推介樂曲:
里奧波特一世:《天上女王》(Regina coeli)
據聞里奧波特寫了一個聲部,其餘聲部就留給手下幫他完成。不論如何,這是他著名的傳世作品之一。
推介景點:
中央墳場 (Zentralfriedhof):維也納哪個地方可以一次過見到最多的作曲家?答案肯定是中央墳場。這裏有莫扎特、貝多芬、史特勞斯、舒伯特、布拉姆斯、胡爾夫、荀伯克、策姆林斯基和利蓋蒂等等,可以花上一整天。夜晚可以到墳場一號電車站對面的餐廳 Schloß Concordia 去喝杯陰森咖啡,一入夜餐廳只會亮蠟燭,夠恐怖。
漢諾威 Hanover (Hannover)

十八世紀的漢諾威之所以特別,當然是他的政治地緣:英國的斯圖亞特王朝完結,接下來的就是有漢諾威血統的皇室,直至維多利亞於 1901 年逝世才終結。漢諾威的佐治公爵聘用了韓德爾,亦是他第一份重要的宮廷工作。但很快他就決定去英國發展。誰知佐治公爵不久後會繼承他的太太,即是英女皇安妮,成為英國君主,還要把蘇格蘭一併聯姻成大英帝國?無巧不成話,韓德爾結果又是為他工作。
而最有趣的人物,其實是史蒂凡尼 (Agostino Steffani)。這個名字不是因漢諾威而著名,反而是因為芭托利 (Cecilia Bartoli)。她剃頭唱片的封面,內裏的音樂主角,正是史蒂凡尼。史蒂凡尼不單是一位大都會作曲家,溶合各國風格,更是漢諾威的外交家和代表教宗的大使。認真架勢。
推介樂曲:
韓德爾:《阿瑪迪奇》(Amadigi)
其實,這張唱片很少樂曲真正在漢諾威寫成,《阿瑪迪奇》也不例外,但這魔法歌劇,卻是他立足倫敦後最早期的歌劇,算是初試啼聲之作,而且相當簡潔。
推介景點:
王宮庭園 (Herrenhäuser Gärten):以前皇居的花園,瑰麗而多采多姿,亦是愛花者賞花之勝地。這也是節日之都:十月到訪有德國第二大的十月節 (Oktoberfest),一月到訪則有電子電腦界的盛會 CeBIT。
萊比錫 Leipzig

提起萊比錫,自是想起巴赫。巴赫來之前,此城已是音樂的重鎮。聖多馬大教堂,亦即是巴赫終老之地,它的合唱團在 1212 年已經成立。當年巴赫當選 Kantor 一職,實為次選,至今這位次選,已經是任何人對萊比錫的首要聯想。
唱片沒有巴赫的音樂:巴赫的音樂實在很多。而萊比錫城的歴史,實在有更多值得載錄。比如說羅辛梅拿 (Johann Rosenmüller) 是當時的 Kantor 的首席助手,理應平步青雲坐正,但是他卻因與合唱團男生傳出孌童醜聞而被逼避走意大利,後來在威尼斯生活。他在威尼斯工作的地方是一所女童院,反而一直相安無事,女童院名字叫 Ospedale della Pietà。事有湊巧,這所就是韋華第長年工作的地方!
推介樂曲:
奇里格 (Adam Krieger):詠嘆調選
他接替了羅辛梅拿作為成為管風琴師,但卻以詠嘆調聞名,清新的意大利風格,幾乎定義了以後維也納的音樂品味。雖然他只活了短短 32 年,他卻立即有着影響力。這裏其中一首歌曲由偉大的 Fritz Wunderlich 演唱。
推介景點:
布業公會大廳 (Gewandhaus):位於奧古斯特廣場 (Augustusplatz) 的布業公會大廳,雖不是
當年孟德爾遜演出的音樂廳,現在卻依然是音樂重鎮。除了大廳外,萊比錫歌劇院亦在廣場的另一端,與萊比錫大學呈三國鼎立之勢。廣場外電車路上有 Lukas Bäcker,有萊比錫著名的甜餅 Lerchen。
德累斯頓 Dresden

德累斯頓已經慶祝建城 800 周年,歷史悠久。十八世紀時,奧古斯特一世 (Friedrich August I) 酷愛音樂,又十分熱衷於意大利的音樂,於是他未登位前,就親到威尼斯找韋華第(又是他),又請他為自己的樂隊寫音樂。奧古斯特的樂隊有什麼人?他的樂隊可以說是陣容鼎盛,不少還是現在有名的樂手和作曲家(Carl Friedrich Abel、Johann Joachim Quantz算是表表者)。他的大婚,還有泰利文和韓德爾到賀。
可惜,七年之戰之後薩克森 (Saxony) 敗陣,德累斯頓從此就沒閒錢玩音樂。唱片中收錄了韋華第的作品,也有當時德累斯頓的首席樂手海尼遜 (Johann David Heinichen) 的作品;海尼遜也與韋華第有過密切往來。
推介樂曲:
韋華第:G 小調協奏曲
這是題獻與德累斯頓樂團的協奏曲,而這樂團正是當年以其頂尖陣容而馳名四海。不過,還是韋華第的名聲較厲害,通篇文章都有他的份。
推介景點:
聖母教堂 (Frauenkirche):這正是見證了德國戰後重建工作決心的建築。1945 年盟軍把它炸了,2006 年統一後的德國把它重建回來。避免在這附近吃東西,通常都很貴又不好吃。
曼因凱姆 Mannheim

讀書時期已經認識曼因凱姆,是因為它孕育了交響曲。史地米茲 (Carl Stamitz) 所寫的交響曲,很多都有個強而有力的向上衝,因而被稱為「曼因凱姆火箭」(Mannheim rocket)。莫扎特的爸爸里奧波特,更說這宮廷樂隊是全德國地中最好的。曼因凱姆的風格,幾乎滲透了早期古典交響風格,也確立了三樂章交響曲的結構。而史地米茲亦是少有有名的一位專業中提琴家。
唱片當然有史地米茲的音樂,也有他的學生托爾斯茲 (Carl Joseph Toeschi) 的作品,他一生寫了 66 首交響曲,就連莫扎特的《巴黎交響曲》,也有托斯斯茲的影子。
推介樂曲:
歴克特 (Franz Xaver Richter):降 E 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 5 第 4 首
樂曲見於約 1757 年,即是巴赫死後七年。比海頓早期的弦樂四重奏的作品,此乃重要之一曲。
推介景點:
基督教堂 (Christuskirche):在曼因凱姆做最有趣的事,就是在市中心迷路。它的市中心像個國際象棋棋盤,完全沒有街名,只有 E5、D2、O4、P6 等稱號。市中心南端的大學,是以前的宮廷,莫扎特和史地米茲就曾居於此。不過,在市中心西端的基督教堂,就有曾經是德國最大的管風琴,多達 7,869 支管,曾被稱為「曼因凱姆的奇蹟」。
薩爾茨堡 Salzburg

古代是「鹽城」,現在是莫扎特城。提起薩爾茨堡,總不能不提莫扎特。薩爾茨堡其實還有穆法特 (Georg Muffat)、米高.海頓 (Michael Haydn),都是在當時享負盛名的作曲家。由其是其是米高.海頓,他的作品曾被年輕當為學習的階模。
1803 年,薩爾茨堡開始因着拿破崙大軍殺到而雞犬不寧,四十多年間音樂生活幾乎完全停頓。1841 年,莫扎特學院 (Mozarteum) 成立,這城市才慢慢重拾音樂氣息。現在著名的薩爾茨堡節,最原初的版本在 1877 年舉行,1920 年由理察.史特勞斯等人重新製作,現在成為音樂界的盛事。
推介樂曲:
莫扎特:G 大調戶外小組曲,K63
戶外小組曲 (Cassation) 最著名的例子,不是這首,而是他爸爸的《玩具交響曲》。樂章短小,有嬉遊曲的歡迎,這作品則是莫扎特 1769 年(即是 13 歲)的作品。雖然這樂曲有着很強父親和米高.海頓的影子,但最後樂章內短時間內在不同的調遊走,足見年青莫扎特對待音樂的嬉皮笑臉和獨特。
推介景點:
僧侶山當代藝術館 (Museum der Moderne Mönchsberg):當然你會自己找莫扎特故居 (Mozart Geburtshaus)、節日音樂廳 (Festspielhaus) 和《仙樂飄飄處處聞》的米拉貝爾宮 (Schloß Miraball) 去逛,你懂的,前兩者在列入世界遺產的舊城區內,後者則在對面河。這當代藝術館在僧侶山腳,有着和舊城區截然不同的感覺,除了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當代藝術外,頂樓露台更可俯瞰整個舊城區。不要買太多莫扎特朱古力回來,拜託。
艾森斯塔特 Eisenstadt

從鹽城來到鐵城。艾森斯塔特和薩斯茨堡一樣,因着一位作曲家而馳名:海頓。海頓在艾斯塔哈西 (Esterházy) 由 1761 年工作到 1790 年,幾乎等於莫扎特人生的全部。這裏也是他在歐洲累積一定名氣的地方。他在這裏不單寫交響曲,更重要的其實是寫歌劇,他也成為歌劇院經理 (impresario)。
唱片除了有海頓,還有他的前朝維拿 (Gregor Joseph Werner) 的作品。這位老管風琴手,受到海頓到了宮廷的威脅,感到酸溜溜,還稱他為「那個渺少的作曲人」,但到 1804 年,海頓還是以他的神劇主題,寫了弦樂四重奏,紀念這位前輩。
推介樂曲:
海頓:《藥劑師》序曲及詠嘆調
這是其中一部給復僻的海頓喜歌劇,首演於 1768 年。覺得《費加羅的婚禮》太膩的話,這歌劇倒有點近,也是一部幾角戀。
推介景點:
海頓教堂 (Haydnkirche):世界上沒有太多教堂,以作曲家命名。它其實本身有很多名字,但最為人熟悉的,卻是海頓教堂,因為海頓的石棺就在教堂的地窖。當然,還有著名的艾斯塔哈西宮 (Schloß Esterházy),就在幾步路之隔。
波茨坦 Potsdam

提起波茨坦,立即聯想起兩個人:腓德烈大帝和杜魯門。兩人的關係:都牽涉進世界大戰之內。腓德烈大帝就是住在波茨坦,找來了巴赫的兒子 CPE 當宮廷音樂家,還要找老巴赫來戲弄一番。而杜魯門,當然是因為他讀了那波茨坦宣言,警告日本「將迅速完全毀滅」(prompt and utter destruction) 。
腓德烈大帝本身也作曲,酷愛法國風格,也就寫了不少長笛曲。除了 CPE 巴赫外,他的宮廷還有著名的長笛手兼作曲家昆安斯 (Johann Joachim Quantz)。
推介樂曲:
腓德烈大帝:D 大調交響曲
不少君王都是作曲家,沒有哪個名字比得起腓德烈大帝的響噹噹。早年他給父親虐待,繼位後發奮圖強,軍事顯赫。父親虐待他,其中一個原因是堂堂一個王子學音樂。後來他索性邊打仗邊作曲,七年之戰令整個歐洲陷入戰爭。邱吉爾正是稱七年之戰為「第一次世界大戰」。
推介景點:
無憂宮 (Sanssouci):腓德烈大帝的避暑寢宮,改個名字也要是法文名。這被稱為德國最美麗的宮殿,有腓德烈大帝當年演奏的音樂廳。宮殿十分大,要行足一日。之後可以到無憂宮附近在湖邊的 Krongut Bornstedt,這大宅裏的餐廳,有着自家釀製的啤酒,足以消除一日疲勞。

Musik in Alten Städten & Residenzen
10 CDs
EMI 9 28331 2
—
Photos by Anna Fox, Arne List, Jessica Curtin, Michael Radtke, Steffen Krägelin, Frank Hamm, Alex Sven, Klaus Zarth, Wikipedia Commons, Robert Scarth
文章刊於 2013 年 8 月號第 326 期《Hifi 音響》
Dennis, I like your recommendation so much. Your lectures of Journeys through Music into Germany are so Great. Longing to attend the Series II soon. All the best!
Thanks! Glad that you like the 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