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記事 王致仁演《哥德堡》:衝激中的思考 現場聽音樂會,不單是要感受音樂的血肉,還是給予藝術家向你直接講述他們思考的過程。這些「說話」或許未必完美,而且也有可能只是我「想得太多」,但是樂音間不斷拍動思緒,肯定不會是單從聽到的聲音而出現。我們走進聆聽的聖殿 (sanctuary),就是祈盼自己靈性會有感悟、昇華的瞬間。 這,或許就是「為什麼還要去聽音樂會」、聽由人血肉之軀演出音樂的最終原因。
Members only 評論・記事 《竭力為善,愛自由甚於一切》:聯署聲明與貝多芬 複雜的現實,總不能以一兩句口號作結。躲藏在口號的背後,總有着無數糾纏的伏線,左右着歷史的發展。但身處於現在的我們,總需要這些精句,因為它推動着我們的理想。
評論・記事 首爾交響直擊二:馬勒第八 一開始的「Veni」,就已經是一種震撼。英語說的「It blows me away」,在這裏成為近乎字面上的形容。千人組成的合唱團,固然顯盡威力,好好隱藏於建築中的雷格 (Riegel) 管風琴,也相當浩瀚。
評論・記事 馬勒室樂團「感受音樂」計劃 聽障學童近距離經歷音樂感動 馬勒室樂團巡演期間,在不同的城市舉辦了一個名為「感受音樂」的教育計劃,邀請受訪城市中有聽障的同學,與樂團成員一起感受音樂,讓他們也能一起感受音樂中的快樂與動感。香港成為這計劃的一站。
評論・記事 《兩心花》:超越時代的愛情小偷 一讀法國五月室內歌劇《兩心花》(La double coquette) 的介紹文案,心想:這會是個什麼歌劇?「當 Florise 在家私私自憐時,她收到個去派對的 e-mail。她心想那是追求者 Damon 的邀請,而她在 Facebook 上見到達蒙於另一個女人 Clarice 的合照。於是她心生一計,要拆散他們 ......」
評論・記事 《戀愛大爆髮》 糖衣喜劇中的時代感 寫實,那是一個以六十年代為背景的美國。一家人坐在黑白電視機面前圍觀,媽媽用老式蒸汽燙斗,熱騰騰地燙衣服。演員們畢直得誇張的燙髮,也盡力地反映時代。夢幻,是因為那種機會處處,努力地為未來編織美麗夢想的時代,早已逝去。美國如是,遠在太平洋對岸的香港如是。
評論・記事 記於臺北香港週新聞發佈會後:為什麼選余光中的詩? 上年由策劃與演出的《詩人的繆思:余光中詩歌音樂會》,今年十月在臺北亮相。發佈記者會上,記者問:「為什麼選余光中的詩呢?不選香港詩人,例如是也斯?」這看似誤打誤撞,卻撞起了一些籌備音樂會時的思緒。
評論・記事 香港學校音樂節──從旁枝末節的比賽規則談起 為什麼音樂節的比賽規則巨細無遺?音樂節的比賽,長久以來存在強大的競爭。一年一度音樂節比賽成績,往往被視為個人甚至是學校成就的重要指標。文章由細節談起,探討其背後更重要、更需注意的問題。
評論・記事 「Puppy Fat」的風暴──在風眼中的古典音樂樂評 這觸及到一個大家都關心的問題,就是古典音樂如何邁進新世代。當音樂被重複演奏,作品在音符上沒有改變的空間,演繹者如何在新世代生存,甚至與作古的大師們競爭,成為很大的學問。大師們的唱片影碟,早已充斥市場。新一代的演奏家,怎樣在擠滿大師的空間中,建立自己?
評論・記事 略談世界合唱比賽和參賽選曲 拔萃男書院合唱團剛在里加 (Riga) 舉行的 2014 世界合唱比賽青年男聲合唱組別奪得錦標賽世界冠軍。行文之時,世界合唱節仍在舉行中。除了世界各地的隊伍外,今年合唱節亦吸引了香港十支合唱團參賽。比起上兩屆的參賽盛況,香港隊伍今年沒有那麼踴躍,不過仍有幾百人遠赴拉脫維亞。究竟世界合唱比賽是什麼樣的比賽?
評論・記事 重現兩大閹伶對疊 評雅洛斯基與威尼斯巴羅克樂團音樂會 法國高男高音 (countertenor) 雅洛斯基 (Philippe Jaroussky) 在祖家有着令人艷羨的演藝事業:聲音嬌美而獨特不在話下,開麥拉面孔,讓他上過各類電視節目;靈活嬌俏的高音,讓他踏足最著名的舞台。現實中的他,有着明星般的地位,而他的音樂會,也叫人回味昔日巴羅克歌劇的明星。
評論・記事 Die Konzertisten 演唱布克斯特胡德《耶穌的軀體》 演唱十七世紀德國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 (Dieterich Buxtehude) 《耶穌的軀體》(Membra Jesu nostri),不單是香港合唱團 Die Konzertisten 的一次新嘗試,也是為香港早期音樂演出揭開新的一頁。
評論・記事 合唱決賽中的自選曲 學校音樂節的合唱比賽競爭激烈,已不是近幾年的事。合唱老師和指揮扭盡六壬,為要表現出眾,在自選曲上花盡心思。當然,這可以視為要爭勝而鑽盡空子,也可以視為求突破而費煞思量。畢竟,演出本來就是要表現自己,在舞台上發亮的一件事,選曲毫無心思,本身就是一件不太尊重舞台的行為。
評論・記事 記合唱總決賽聽到的兩曲 作為樂評人,我常批評大眾關注的樂壇新聞,不外乎是什麼人在什麼比賽獲什麼獎,很少人關注他們的音樂到底是什麼、如何優秀和那個獎代表什麼。4 月 1 日,又是學界每年一度的音樂盛事:香港學校音樂節的中學組合唱總決賽。我在錄音棚中聽了一整天演出,評判結果沒有將最佳合唱隊頒了給常勝軍拔萃男女書院的隊伍,而是頒了給嘉諾撒聖芳濟各書院的女合唱團。
評論・記事 水土不服的《羅恩格林》 現實的場景,城堡的磚塊,長劍的單打獨鬥,到最后誣捏者的妻子吞槍自盡(那是軍人式的吞槍,不是指向太陽穴電視劇的那種),全劇錯置在不同時空。友人看了首場,搖頭歎息,說我胸襟廣闊,大概會看得高興。從觀眾歡呼與罵聲的此起彼落,也大概得知觀感兩極,散場之後,好的讚好,罵的大罵。藝術是現實的寫照,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