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曲・歷史

A collection of 21 posts
舒伯特沒有發過的限時動態 ——音樂、文字與創作人的血肉之軀
樂曲・歷史

舒伯特沒有發過的限時動態 ——音樂、文字與創作人的血肉之軀

你設定了誰成為「密友」?你又是誰的「密友」?這個年代,限時動態成為現代人分享生活點滴的窗口,你似乎很近距離地觀察一些「朋友」的生活,但或者你只是窺探到發佈者想給「密友」查看的隱秘,或者真正的加密內容,跟面對面時從未宣之於口的說話一樣,依然佇守在千里之外。如果十九世紀有 Instagram,命途多舛的樂壇巨匠,又會怎樣經營他的公開動態?誰是聽他盡吐苦水的密友?他對密友說過甚麼?今天的讀者/聽眾,又如何理順創作者與創作本身的關係?點擊啟動無痕模式,聽後即焚。
16 min read
韓德爾的《以色列人在埃及》
樂曲・歷史

韓德爾的《以色列人在埃及》

韓德爾現在被譽為偉大的神劇作曲家,但他本人向來不是一位忠實的宗教主義者。1732 年前,他在倫敦之所以享負盛名,全因他是位一流的意大利歌劇作曲家,甚至能吸引到諸如是法里萊利、卡法萊利和塞奈仙奴等歐洲歌劇界的名星閹伶。但是,一連串偶然的事件,會使韓德爾離開歌劇的道路,而創作沒有佈景、不需要服裝的神劇。
6 min read
讀幾本華格納的好書(下)
樂曲・歷史

讀幾本華格納的好書(下)

全文轉載自《大公報》,刊於 2013 年 6 月 5 日。全文連結、下載報章版面 文:胡銘堯 ← 續前文 華格納與威爾第,兩位都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歌劇創作者,而且還是同年出生。但兩人不單從未見過面,作品間的差異,更是差天共地。此書的作者是一位文化評論人,在這部超過三百頁的著作中,將兩個人的故事和周邊的文化史娓娓道來。 華格納與威爾第 將兩個世界比較,是一個極之宏大而有點史無前例的願景。書名標題中的「及 / 或」,雖未言明,但總是有點讓讀者歸邊。作者亦似乎表露了他的偏愛:對威爾第的讚賞,比對華格納的批評多。華格納本身就是一個「本身很割裂的人」,老實說起他的為人,恐怕也只是讓人敬而遠之的居多。 不過,作者卻努力而平行地呈現了兩位作曲家的世界。全書以威尼斯小島上的一個公園開始。兩位作曲家的銅像都在同一個園地,卻就像真實的兩人一樣,兩個銅像聳立在不同而互相看不見的位置。華格納在威尼斯辭世,而威爾第雖然廣被視為意大利的英雄,卻在晚年被批評為「華格納的模仿者」而鬱鬱不樂。威尼斯雖是意大利的名城,
5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