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竭力為善,愛自由甚於一切》:聯署聲明與貝多芬
即使貝多芬未必原著那句說話、未必肯作為衝上前線的義士、願意服務權貴、甚至是只顧自己成功,他的為人未必給我們很多啟發,但他的理想、他將理想凝聚而成的藝術品,卻給後人反對專制、爭取自由,拋頭臚、灑熱血的激勵。
理察.史特勞斯:歷盡桑田賞遍浮雲的巧匠
隨着史特勞斯的逝去,舊世界與舊聲音,也隨之飛逝。世界將在往後建立新的秩序,德國的浪漫主義也一去不返。
華格納:實現總體藝術的創造者
此文章為 「音樂遊蹤」講座系列:德國站講座系列 之專題文章。講座日期為 2019 年 6 月 19 日。 18 […]
華格納:追尋藝術自由的公民
華格納是一位敢言的革命者,支持平民發起與政府對抗的運動。他期許着自由,不單是政治上的,更重要的是藝術上的自由:作為一位藝術家,應該為他所追求的藝術與完美世界進發,而不受金錢與社會束縛。
韋伯:浪漫主義承先啟後的橋樑
《魔彈射手》預視了德國歌劇的將來,以後的作曲家,不少都仰慕着韋伯為音樂的付出。而韋伯啟發了德國歌劇的將來,特別是華格納。韋伯成為了德國音樂承先啟後的核心人物。
作曲家專題
蕭斯達高維契:狹隙間迴盪的自由之聲
蕭斯達高維契為歷史留有十五首交響曲、十五首弦樂四重奏,還有大量嚴肅、詼諧、澎湃與深刻的音樂,讓後人好好解讀來自一個活在壓迫下的靈魂,如何默默地在狹縫中向世界高呼。
穆索斯基:打開現代主義之門的業餘音樂家
穆索斯基音樂中的原創感,或許來自他沒有受過正統音樂教育,或許來自他獨特的觸覺。雖然他一生完成的作品不多,但他的友人在其身故後大力推廣他的音樂,正因為他的音樂有着不能取代的獨特性。
佛瑞:浪漫而精緻的啟導者
理解佛瑞的音樂,欣賞當中的創見與精巧,是認識法國音樂發展的重點,也讓我們更瞭解與我們時代更近的音樂。
莫扎特:精益求精的音樂天才
莫扎特一生追求簡單直接的音樂。他樂思滿溢之餘,手也得跟得上頭腦的速度。可是簡單直接、豐富的產量,卻在細緻之處見盡心思。一念之間,莫扎特譜出的,盡是精巧的傑作。
巴托:沉醉鄉土民風的現代主義者
巴托獨特的音樂語言,來自沉浸於民族音樂中的原始,結合現代音樂中對音樂元素的細緻操作,提鍊出個人的聲音。他以既嚴謹又獨具創見的作品,深藏着力量與情緒的音樂,影響一輩子的作曲家。他以行動告訴後世,民歌不是點綴音樂以加添鄉愁,而是讓世人聽見遙遠大地上生活的人的呼吸聲。
音樂家訪問
Right Partners, Real Partners 香港小交響樂團 ArtisTree 系列活動
香港小交響樂團 11 至 12 月在太古坊 ArtisTree 舉行一連串音樂會、工作坊及特別的活動,以《Right Partners, Real Partners》為題,尋找音樂路上的伙伴。
伍宇烈 x 葉詠詩 《拉威爾 1875 vs. 拉威爾 2012》
繼史達拉汶斯基《士兵的故事》之後,伍宇烈與葉詠詩合作無間。今次的《拉威爾 1875 vs. 拉威爾 2012》,就是最大型的新嘗試。
一把真摯的聲音 薩巴爾專訪
薩巴爾的臉上,流露出一份真摯的笑容。不論是他慈祥的臉容,他溫柔地談生活、談感覺,還是他的音樂,都令人傾心。這種感動,源自一個人真摯的聲音。
《文匯報》| 快樂的「愛樂者」﹣嚴謹的技巧 歡快的音樂
管弦樂團的樂手,身穿黑色燕尾服套裝,神情專注地演奏,不論是外形或是音樂,都給人嚴肅的感覺。如果你不認識這幾位樂手,或許會誤以為,來自頂尖的維也納愛樂和柏林愛樂的樂手,會是世上最嚴肅的音樂人。事實卻剛好相反。
《U Magazine》 | Hélène Grimaud 野性的變奏
法國、女、鋼琴家。這三字詞走在一起的化學作用,在腦海泛起一個舉止優雅的女人在琴鍵上輕敲着印象樂派矇矓音韻。偏偏,化學作用在葛莉茉 (Hélène Grimaud) 身上起不了作用。古典樂圈中人,紛紛以「狼女」喚之。
香港作曲家
黃學揚:音樂是左右腦的協奏曲
近年,在香港正統音樂界有一個年青名字甚為活躍,年不過四十已曾創作及編寫逾百首樂曲,而且當中不乏獲獎佳作。他相信自己之能夠在音樂路上穩步發展,全賴兩個字:機遇,可是從他謙厚的個性中,卻不難發現在每次遇見機會的同時,他對音樂這藝術角色更有一份深刻的反覆思考;這位年青作曲家就是黃學揚。
梁基爵:看得見的即時震憾
梁基爵的新媒體藝術作品,大都專注於自製電子樂器的現場演出,其中亦強調人與樂器的互動性。對他而言,新媒體的互動性為傳統演出帶來新的一個層次,而即時互動更是重要的部份。
隨心隨意、樂貫中西 作曲家梅廣釗
梅廣釗認為如何豐潤自己的藝術,是個人的選擇,未必要結合不同媒體來創作。「首要的,是要自己喜歡,沒有一條路是應該或是正確的。但是我覺得現今的作曲家,往往容易受其他思想影響,而當作曲家發現自己需要某些媒體幫助表達時,自然便會向外求。」
許敖山:製造當代風弦琴
「對於我而言,聲音藝術就像古希臘的風弦琴一樣,創作者沒有辦法控制風何時吹過讓琴發聲,也不知道風刮得多強。但是創作者卻是造琴者,設計了這個系統,讓風吹過而製造音樂。」
人生的兩個轉向——訪問鄧樂妍
成為作曲家,對女孩子而言,是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鄧樂妍在人生中,做了兩個與眾不同的決定,而踏上這條不多女孩子走上的音樂之路。
隨筆
2013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魏瑟莫斯特 (Franz Welser-Möst) 今次是第二次執棒於新年音樂會,他指揮的維也納愛樂,有點點獨到的觸覺。
製作認真的古典跨界
即使只是 nerdy 的東西,要從 YouTube 上突圍而出,似乎不能再太過山寨。好的計劃和執行,似乎已成必須的條件。或許這就像電視和電影,早期是總有些突圍之作,現在則是談何容易一樣。所以這兩張唱片:「The Piano Guys」和「2Cellos」都有着很認真製作的 YouTube 片。
一套唱片.暢遊歐洲音樂名城
十張唱片,帶你逐一暢遊幾個世紀前的歐洲名城,像走進時光機一樣。這裏為你介紹這十個城市,順道給你提提一些旅遊建議,或許為你今個暑假的外遊目的地添個靈感也不定。
慶祝德布西誕生 150 週年的三套唱片
點評三套賀德布西生辰的唱片。
「Puppy Fat」的風暴──在風眼中的古典音樂樂評
這觸及到一個大家都關心的問題,就是古典音樂如何邁進新世代。當音樂被重複演奏,作品在音符上沒有改變的空間,演繹者如何在新世代生存,甚至與作古的大師們競爭,成為很大的學問。大師們的唱片影碟,早已充斥市場。新一代的演奏家,怎樣在擠滿大師的空間中,建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