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竭力為善,愛自由甚於一切》:聯署聲明與貝多芬
即使貝多芬未必原著那句說話、未必肯作為衝上前線的義士、願意服務權貴、甚至是只顧自己成功,他的為人未必給我們很多啟發,但他的理想、他將理想凝聚而成的藝術品,卻給後人反對專制、爭取自由,拋頭臚、灑熱血的激勵。
理察.史特勞斯:歷盡桑田賞遍浮雲的巧匠
隨着史特勞斯的逝去,舊世界與舊聲音,也隨之飛逝。世界將在往後建立新的秩序,德國的浪漫主義也一去不返。
華格納:實現總體藝術的創造者
此文章為 「音樂遊蹤」講座系列:德國站講座系列 之專題文章。講座日期為 2019 年 6 月 19 日。 18 […]
華格納:追尋藝術自由的公民
華格納是一位敢言的革命者,支持平民發起與政府對抗的運動。他期許着自由,不單是政治上的,更重要的是藝術上的自由:作為一位藝術家,應該為他所追求的藝術與完美世界進發,而不受金錢與社會束縛。
韋伯:浪漫主義承先啟後的橋樑
《魔彈射手》預視了德國歌劇的將來,以後的作曲家,不少都仰慕着韋伯為音樂的付出。而韋伯啟發了德國歌劇的將來,特別是華格納。韋伯成為了德國音樂承先啟後的核心人物。
作曲家專題
巴托:沉醉鄉土民風的現代主義者
巴托獨特的音樂語言,來自沉浸於民族音樂中的原始,結合現代音樂中對音樂元素的細緻操作,提鍊出個人的聲音。他以既嚴謹又獨具創見的作品,深藏着力量與情緒的音樂,影響一輩子的作曲家。他以行動告訴後世,民歌不是點綴音樂以加添鄉愁,而是讓世人聽見遙遠大地上生活的人的呼吸聲。
楊納傑克:暮年激情的幻想家
楊納傑克的音樂,的確有着超現實的感覺。他以簡約的音符,表面上寫着些像說話般沒有詩意、重複性相當強、配器甚為離奇的音樂,但是從中卻有着澎湃的情感。他深信自己是個愛國者,甚至有點強逼性,從他充滿民歌色彩的音樂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對捷克民族的激情。
巴赫:音符的工藝師
今時今日,我們把巴赫看成為音樂之父,不單因為他寫了大量的作品,更因為他將每首作品,都像一件工藝品般,把它們打理得完好無瑕。雖然,他沒有為後世立下過理論,沒有留下文字去解釋音樂的原理,更沒有搭建如何以音樂打動人心的捷徑。他只遺留下千多首作品,讓我們一窺音樂的玄機。
聖桑:酷愛自然的古典專家
聖桑一生對動物有無比興趣。有一次,他發現眼前的螞蟻,頑強地抵禦他的手指的按壓,說:「我投降了,我對它的勇氣無比敬佩。相比之下,有哪個人類,可以抵禦一個長得比艾菲爾鐵塔更高的巨人?」
韋伯:浪漫主義承先啟後的橋樑
《魔彈射手》預視了德國歌劇的將來,以後的作曲家,不少都仰慕着韋伯為音樂的付出。而韋伯啟發了德國歌劇的將來,特別是華格納。韋伯成為了德國音樂承先啟後的核心人物。
音樂家訪問
《art plus》| 新一代熱血大提琴家 賴杜堤奧專訪
我和年輕大提琴家賴杜堤奧 (Valentin Radutiu) 的訪問,以他的名字開始。他 1986 年在德國慕尼黑出世,名字卻怎樣也與一般德國名字格格不入。「我的父母都是羅馬尼亞人。」他說,也立即解開了格格不入名字的謎底。
一直發燒的人生 王羽佳專訪
王羽佳的訪問,由知道她一直發燒的消息開始。她在英國來港時已經一直在病,只是因為顧及演出而沒有服藥,來到香港,唱片公司的經理人急急帶她去看醫生。但是,當我們傾談時,她卻絲毫沒有一點病的跡象。「我的人生是一直在發燒吧,哈哈。」之後的訪問,她還是在嘻哈大笑。琴前琴後,她是同樣的率性。
廿年後同一曲 回望藝術之路 秦立巍專訪
上次和他訪問,是在 2010 年,當時他首次以 Decca 品牌推出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問到他為什麼先前錄半集巴赫組曲後轉往貝多芬,他形容六首組曲,是大提琴音樂中的聖經,大可以花十年、廿年時間去細味。今次,我又問他同一條問題。為什麼忽然是要錄德伏扎克協奏曲呢?
人生音樂旅程的紀錄 訪問楊雪霏
楊雪霏說:「每次演出都是紀錄了人生音樂旅程中的狀態。」所以,即使沒有百分百稱心,卻有令她鍾愛的自己的演出。新唱片將輯錄她喜愛的錄音。
《文匯報》| 王羽佳最新唱片《幻想曲》 加奏小品中的個性演繹
年輕的中國女鋼琴家王羽佳,與德國大禾花 Deustche Grammophon,踏入第四個合作年頭。作為德國大禾花的藝人,王羽佳在她的第四張唱片一改以往的大堆頭曲目,只演奏小品。
香港作曲家
隨心隨意、樂貫中西 作曲家梅廣釗
梅廣釗認為如何豐潤自己的藝術,是個人的選擇,未必要結合不同媒體來創作。「首要的,是要自己喜歡,沒有一條路是應該或是正確的。但是我覺得現今的作曲家,往往容易受其他思想影響,而當作曲家發現自己需要某些媒體幫助表達時,自然便會向外求。」
新音樂的薪火相傳 曾葉發
2002 年,曾葉發當選國際現代音樂協會會長。國際現代音樂協會的歷史,可以追溯至 1922 年,創會之際,魏本、亨德密特、巴托、高大宜等作曲家皆在創會會議之列。曾葉發在廿一世紀初,接任這現代音樂最前綫的組織,成為創會以來首位非歐裔人士擔任的會長,有着重大意義。時至今日,曾葉發任教於香港教育學院,薪火相傳,以新音樂啟發香港新一代的作曲家。
揉合古今——陳能濟
甚麼是現代?甚麼是傳統?作曲家經常向自己詰問,如何承傳前人留下來豐厚的音樂文化,又能立足於變化萬千的現代社會,與現代的人溝通。陳能濟認為,鑒古知今,將傳統的風貌容納於現代生活,是文化人、作曲家的使命。
黃學揚:音樂是左右腦的協奏曲
近年,在香港正統音樂界有一個年青名字甚為活躍,年不過四十已曾創作及編寫逾百首樂曲,而且當中不乏獲獎佳作。他相信自己之能夠在音樂路上穩步發展,全賴兩個字:機遇,可是從他謙厚的個性中,卻不難發現在每次遇見機會的同時,他對音樂這藝術角色更有一份深刻的反覆思考;這位年青作曲家就是黃學揚。
源於冒險的創新動力 伍卓賢
伍卓賢向來以全能音樂人的姿態活躍於音樂界,他的創作廣泛,由管弦樂團交響樂到流行曲,中樂到兒童合唱曲,一人 a cappella 到清唱劇場,近年更熱衷推動自己創立的跨界樂隊 SIU2 在外地的演出。全職作曲十年,累積厚厚的曲目,作品琳瑯滿目。不過他沒有停下來,現在還是繼續創作,且積極地思考創作的可能性。
隨筆
2013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魏瑟莫斯特 (Franz Welser-Möst) 今次是第二次執棒於新年音樂會,他指揮的維也納愛樂,有點點獨到的觸覺。
製作認真的古典跨界
即使只是 nerdy 的東西,要從 YouTube 上突圍而出,似乎不能再太過山寨。好的計劃和執行,似乎已成必須的條件。或許這就像電視和電影,早期是總有些突圍之作,現在則是談何容易一樣。所以這兩張唱片:「The Piano Guys」和「2Cellos」都有着很認真製作的 YouTube 片。
一套唱片.暢遊歐洲音樂名城
十張唱片,帶你逐一暢遊幾個世紀前的歐洲名城,像走進時光機一樣。這裏為你介紹這十個城市,順道給你提提一些旅遊建議,或許為你今個暑假的外遊目的地添個靈感也不定。
慶祝德布西誕生 150 週年的三套唱片
點評三套賀德布西生辰的唱片。
「Puppy Fat」的風暴──在風眼中的古典音樂樂評
這觸及到一個大家都關心的問題,就是古典音樂如何邁進新世代。當音樂被重複演奏,作品在音符上沒有改變的空間,演繹者如何在新世代生存,甚至與作古的大師們競爭,成為很大的學問。大師們的唱片影碟,早已充斥市場。新一代的演奏家,怎樣在擠滿大師的空間中,建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