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遊蹤 華格納:實現總體藝術的創造者 華格納寫道:「所以,藝術上奮力追求的,是包含所有的:每個細節都讓真正的藝術本能發展,在它的範疇上力臻完美;不是只為這些技術上帶來的光采,而是為整體人類的藝術帶來榮耀。而將所有細節結合的藝術品,就是戲劇:只有當所有藝術的分支都達至完美,藝術品才能完美。」
音樂遊蹤 華格納:追尋藝術自由的公民 華格納是一位敢言的革命者,支持平民發起與政府對抗的運動。他期許着自由,不單是政治上的,更重要的是藝術上的自由:作為一位藝術家,應該為他所追求的藝術與完美世界進發,而不受金錢與社會束縛。
音樂遊蹤 貝爾格:以血肉寫成音符的自傳者 貝爾格一生的音樂,卻是充滿「血肉」:這句「血肉」(Fleisch und Blut),既存在於少年時與瑪莉書信中,希冀熱情地抱着他親生的女兒,也存在於歌劇《伍采克》的歌詞之中。
音樂遊蹤 約翰.史特勞斯 :鼓動人心的舞曲大王 史特勞斯感性的旋律、演繹生動的樂團,令音樂有着無限生氣。雖然他一生只投身於舞曲之中,但他憑着他的名氣、生意頭腦和對音樂的獨特觸覺,贏得世人的尊重,也將維也納的音樂帶到歐洲各地以至全世界。
音樂遊蹤 舒伯特:遊走人間悲喜的流浪者 1824 年,舒伯特的病,為他帶來不同的毒瘤和疼痛。他向友人說,他是世上最不幸與受詛的人。他回想起最早年譜寫歌德作詞的詩歌:「平安離我而去,心情沉重悲鬱;我再也找不到它們了。」年青時譜的歌,他現在每天都在唱。
音樂遊蹤 浦朗克:從心尋找靈性的壞男孩 浦朗克由高傲走到自省,由輕鬆走到嚴肅,既是個人的經歷,也是世界的寫照。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知識,開始可以自己改寫命運,創造財富與豐盛。但是,原來這些知識,帶來的卻可以是世界毀滅的災難。
音樂遊蹤 拉威爾:真摯熱情與工整完美的混血兒 拉威爾在回憶錄中說:「不論是對我自己還是對別人的益處而言,我從來沒有感到需要將我的美學原則設下公式的必要。如果我真的要這樣做,我會着自己像莫扎特如何直率地對待自己的音樂。」
音樂遊蹤 德布西:追求音樂自由的放浪者 德布西靜靜地開展了二十世紀的新時代。他直接地影響着以後的作曲家,也根本地開啟了音樂創作的新思路。他沒有提倡過新的學說,卻是以自己敏銳的觸覺,帶領音樂走出新的方向。
音樂遊蹤 聖桑:酷愛自然的古典專家 聖桑一生對動物有無比興趣。有一次,他發現眼前的螞蟻,頑強地抵禦他的手指的按壓,說:「我投降了,我對它的勇氣無比敬佩。相比之下,有哪個人類,可以抵禦一個長得比艾菲爾鐵塔更高的巨人?」
音樂遊蹤 白遼士:敢於幻想的做夢者 由幻想到現實,白遼士經歷了當中充滿矛盾的一生。他的音樂,因着了無束縛的幻想力,解開音樂的無窮可能。他的聲音新穎,即使是當今現在,也是新鮮得令人詫異。這些新可能,或許只有如白遼士一般自由馳聘於想像世界的人,才能敢於做到。
音樂遊蹤 庫普蘭:莊諧並至的鍵琴大師 1726 年,庫普蘭在出版的《王室音樂會》中,勾劃出他一生融滙文化的願望:「法國與意大利的風格,分裂了法國音樂多年。對於我而言,我只追隨優秀的作品,並不存因着作者或國籍產生的偏見。我持着中立的見解,跟隨這些良好願景,直至現在。」
音樂遊蹤 蕭斯達高維契:狹隙間迴盪的自由之聲 蕭斯達高維契為歷史留有十五首交響曲、十五首弦樂四重奏,還有大量嚴肅、詼諧、澎湃與深刻的音樂,讓後人好好解讀來自一個活在壓迫下的靈魂,如何默默地在狹縫中向世界高呼。
音樂遊蹤 史特拉汶斯基:集各家大成的革新者 「音樂就是讓人認識現在的唯一領域。受先天所限,人只能屈服於時間流逝……音樂的現象告訴我們,它唯一能建構的,就是人與時間的坐標。」史特拉汶斯基的一生,正活出在時間時間快速流逝下所能做的事:不斷創作。
音樂遊蹤 史克里亞賓:冥想藝術真理的異士 史克里亞賓留下了一本綠色的記事本,把天馬行空的思緒記下。「我希望以我的獨特,把一切吞噬。」他寫道。「世界尋找神。我尋找自己。世界顧盼神。我顧盼自己。我就是世界。我在尋找神,因為我就在尋找自己。而人類啟蒙的歷史,就由我的尋找與歸來之時開始。」
音樂遊蹤 拉赫曼尼諾夫:放逐於新世界的舊貴族 美國作曲家卡潘特形容拉赫曼尼諾夫對於當代音樂的重要性,在於「他就是敏感於新與舊世代的踏腳石,是過去與新潮的音樂強而有說服力的連繫。」這正是拉赫曼尼諾夫獨特之處:他是活在新世界的、消失了的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