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刻劃四季美景 英國古樂名家合奏團六月訪港

韋華第的《四季協奏曲》現在是家傳戶曉的樂曲。這套作品以音樂刻劃四時冷暖的變化,寫大自然和寫人都十分深刻。不過, 一百年前,它幾乎還是在古典音樂觀眾間寂寂無名的一首作品。

音樂刻劃四季美景 英國古樂名家合奏團六月訪港

文:胡銘堯

韋華第的《四季協奏曲》(Le quattro stagioni) 現在是家傳戶曉的樂曲。這套作品以音樂刻劃四時冷暖的變化,寫大自然和寫人都十分深刻。不過, 一百年前,它幾乎還是在古典音樂觀眾間寂寂無名的一首作品。

vivaldi-antonio-516aacb2cac4d

韋華第作曲的速度相當驚人,作曲的速度甚至比抄譜的人寫得更快,他更常常自誇引以為傲。不知是不是這個原因,他在世時,很少出版樂譜。畢竟出版的過程繁複,對韋華第而言,還是寫多一首樂曲更妙。還有他在威尼斯忙碌的工作:為婚禮演奏、創作歌劇、教學生,令他忙得不可開交。

「過時」的韋華第

不過,韋華第愛吹噓的性格,在作曲家的圈中並不太得人心。他們認為他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對他的作品卻沒有很高評價。在韋華第過身後,他的作品很快就被歴史遺忘。他最重要的出版作品,是 1711 年出版的《和諧的靈感》(L’estro armonico), 曾經影響了一輩的歐洲作曲家,而《四季》則在 1725 年出版。但對於不久將來的作曲家和音樂人而言,這些都只是過時的協奏曲集,很快被束之高閣。整個十九世紀,幾乎都沒有人記得韋華第。

這情況要在二十世紀初才被徹底扭轉。拜世紀初古樂演奏者和學者努力地發掘,大眾開始認識並欣賞韋華第被遺忘而有新意的音樂:《四季》活靈活現地把大自然寫進音樂,鳥鳴、雷響、雨聲、犬吠等等,都以樂器一一模倣。每個樂章開首的十四行詩,音樂都仔細地把每一行描述出來,不論是農夫舞蹈的場景、大吃大喝後的農民如何醺醉、天氣冷得連牙齒也咯咯作響,音樂與詩歌同樣饒有新意。他還仔細得寫清楚這旋律是來自布殼、斑鳩抑或金翅雀。《四季》不單是旋律動聽得老幼皆宜的協奏曲,更是細意雕刻的作品。在十八世紀初,有着如此仔細地寫大自然的音樂家,韋華第無疑是最尖鋒的一位。

現在提起古樂,就會聯想到二十世紀初的這番風潮:找回巴赫、韋華第、韓德爾不常被演奏的曲目,再尋找以前失落的大師的作品。的確,古樂復興的熱潮,在二十世紀開始盛行。但其中英國古樂名家合奏團 (Academy of Ancient Music) 的歴史,竟可追溯至 1726 年,亦即是韋華第出版《四季》的時候。當然,置身十八世紀的時空的話,韋華第的音樂是新作,而不是古樂了。古樂名家合奏團的興趣,就是比他們要早起碼一個世紀的音樂。合奏團的成員,雖混合着專業與業餘的樂手,但大都是愛好音樂的貴族,希望將十六及十七世紀的輝煌音樂重現於音樂廳中。韓德爾甚至在當中演奏過。

源自十八世紀的古樂風

AAM 2009 Photo: Marco Borggreve
古樂名家合奏團 © Marco Borggreve

不過,曾經在十八世紀出現的古樂潮流,很快如一眾巴羅克作曲家一樣被遺忘。那是時麾的年代,古老的聲音幾乎都沒有市場。1792 年,古樂名家合奏團解散了,直至到幾近兩個世紀後的 1973 年,古鍵琴家賀活特 (Christopher Hogwood) 才將它「復活」過來。它復活的年代,是真正掀起復古風潮的年代。他們研究怎樣演出,怎樣使用古老樂器,怎樣理解樂譜,才是適合演奏十八世紀或以前的音樂,而古樂名家合奏團則是這場復古風潮的領導者之一。

英國古樂名家合奏團將在六月訪港,除了演奏《四季》外,穿插於四時之間的,是韓德爾和浦賽爾等巴羅克作曲家筆下的大自然。巴羅克作曲家喜歡將聲音與文字掛勾,詩歌中自然的景色,以音樂將文字潤飾。在音樂中聽到鳥聲、水聲、風聲和雷聲,淡雅而值得細味,也慶幸現在多位的演奏家和學者,努力把這些本來散佚於歴史的樂譜整集和演奏,讓這些質樸的聲音重現。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23.06.2013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