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托:沉醉鄉土民風的現代主義者
巴托獨特的音樂語言,來自沉浸於民族音樂中的原始,結合現代音樂中對音樂元素的細緻操作,提鍊出個人的聲音。他以既嚴謹又獨具創見的作品,深藏着力量與情緒的音樂,影響一輩子的作曲家。他以行動告訴後世,民歌不是點綴音樂以加添鄉愁,而是讓世人聽見遙遠大地上生活的人的呼吸聲。

1940 年,巴托自我放逐,出走被納粹逐漸逼近的匈牙利,也逃離這個對他的音樂不冷不熱的國家。作為演奏家,他在歐洲享受着一定的知名度,但遠渡重洋到美國,再一次勾起纏繞一生的孤獨感和抑鬱。
「這個旅程,就像由熟悉但不能忍受之地,跳進不知名的黑暗中。」巴托在書信寫道。然後,他引用了貝多芬最後的四重奏中「艱難的決定」:「但我們沒有選擇。這不是會不會發生 (muß es sein),而是必然會發生 (es muß sein)。」

巴托 (Béla Bartók) 1881 年生於奧匈帝國東南部邊陲的小鎮納森米克羅斯 (Nagyszentmiklós)。也許是天生害羞,也許是他早年因着出疹而經常被隔離,年青的巴托沉默寡言,他的學業也因而斷斷續續。不過,他的音樂才華卻早被察覺。七歲時,他被確認有絕對音感;11 歲舉行鋼琴獨奏會,除了演出貝多芬,還演奏了自己的作品;17 歲已寫成兩部完整的室樂作品。1899 年,他入讀了由李斯特 (Franz Liszt) 成立的布達佩斯國家音樂學院,並在兩年後的音樂學院演出中,演奏了李斯特的 B 小調鋼琴奏鳴曲。
1902 年,巴托在布達佩斯 (Budapest) 聽到了理察.史特勞斯 (Richard Strauss) 的交響詩《查拉圖斯塔如此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大受啟發。他形容這種突如其來的啟發,像給閃電擊中一般震撼。豐富的管弦樂寫法,複雜的對位和激動的後浪漫風格,給了他新的創作方向。《葛蘇士》(Kossuth) 是根據匈牙利十九世紀民主英雄葛蘇士 (Lajos Kossuth) 一生所寫的交響詩,音樂的結構和風格,都有史特勞斯《英雄的一生》(Ein Heldenleben) 的影子。
同一時間,他繼續以天才鋼琴家的身份,受着各方歡迎。1903 年,他在維也納藝術家協會 (Wiener Tonkünstlerverein) 演奏由自己改編《英雄的一生》的鋼琴版,大受好評。樂評人漢斯力克 (Eduard Hanslick) 形容:「他一定是一位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