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格納的拜萊依特——改寫音樂與文化的聖地

華格納在音樂上的革新,常有被提及。他提倡總體藝術作品,就是一件作品包含所有的藝術領域。歌劇不再是唯音樂專美,而是集合戲劇、文學、舞台各家之大成。而為他的樂劇建成的新劇院,也改寫了歌劇的社會意義。

華格納的拜萊依特——改寫音樂與文化的聖地

1876 年 8 月 13 日,德國東部小鎮拜萊依特 (Bayreuth) 來了一班不常見的貴賓,劃破了平常的寂靜。

普魯士的威廉大帝和巴西國王佩得羅二世來了。巴伐利亞的路德維希二世則靜靜到訪,生怕與普魯士大帝碰面,匆匆看過華格納綵排後就跑掉。文藝界同樣星光熠熠,哲學家尼采、作曲家聖桑和柴可夫斯基,還有好些報章傳媒的記者,總之熱鬧非常。他們爭相來這裡欣賞歷史盛事:華格納歌劇《指環》完整首演的開幕。

在首演前的四年,華格納為劇院奠下基石。這可說是他一生的心血,因為在他心目中,上演《指環》需要一座全新而獨特的劇院。《指環》之所以破天荒,其中一個原因是它宏大的故事,要花四晚才能完整上演。所以,他把劇院稱為「節日廳」(Festspielhaus),就是以他的歌劇為主題,像聖誕與復活節般橫跨幾日的慶賀。

《指環》音樂豐富而澎湃,為了照顧那超級吵鬧的樂團,華格納着建築師設計了一個延伸至舞台下的樂隊池,小心地設計如何遮擋樂隊的樂器,讓樂隊與台上的歌手有更佳的平衡。

華格納在音樂上的革新,常有被提及。他把歌劇稱為樂劇 (music drama),是要把音樂與戲劇看齊。旋律不只是為了好聽,而是為了切合文字的需要。要把劇做好,更需要優秀的舞台技術。他提倡總體藝術作品 (gesamtkunstwerk),就是一件作品包含所有的藝術領域。歌劇不再是唯音樂專美,而是集合戲劇、文學、舞台各家之大成。

而這座新的劇院,也改寫了歌劇的社會意義。

藝術面前人人平等

歌劇的發源地意大利,至今仍屹立着大量歷史悠久的歌劇院。 欣賞歌劇,是上流社會的社交玩意。 歌劇院裡有着不少包廂,舒適的座椅,私人的空間,讓一班親朋好友包廂欣賞。華格納的劇院,卻完全把包廂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行又一行的木椅。

把包廂取消,意味着在藝術面前,每位觀眾皆平等。由皇室成立的米蘭史卡拉歌劇院 (La Scala),在中央就設有特別大而顯眼的皇室廂座,讓最重要的皇室成員在寬闊的包廂中看戲。就算向來是共和國的威尼斯,她的鳳凰劇院 (La Fenice)也有着 170 個同等大小的私人廂座。入場看戲,總得分是坐大眾分享的觀眾席,還是進地位不同的包廂。

來到拜萊依特,無論你身份如何顯赫,卻是與所有觀眾一同坐在倘大的觀眾席。就算來的是普魯士大帝還是哪國君主,坐的座位與其他人的也一樣。

沒有了廂座的隱密,看戲也自然得專心一點。在廂座中,或許可以靜靜喝酒,也可以跟身旁的朋友竊竊私語,笑談天地。來到與大眾平起平坐的席位,行為只能檢點。拜萊依特的木椅,更是著名的硬板凳,一點兒也不能稱得上舒適。想想以前的貴族,穿着華麗的晚裝,盛裝來到拜萊依特,看見一排又一排長長的木椅,要和其他人一起擠進裡面待幾個小時,不要說不能喝酒了,就連自由進出也不能。要想像他們的心情,一點也不難:想想要政府官員和尊貴議員赴晚宴時不能坐私家車,而要逼地鐵就成了。

《萊茵的黃金》首演風波

華格納還把觀眾席設計成我們現在熟悉的傾科面,後排比前排高,好讓後排的視線不被遮擋。種種的設計改變,為的都是配合華格納藝術至上的理念。每個來觀賞的人,都是屏息靜氣專心欣賞,所有俗念都應被拋諸腦後。

所以,華格納迷來到拜萊依特,都帶點朝聖者的心態,因為它是如此一座與別不同的劇院。雖然,它不是唯一上演華格納的地方,更不是所有華格納歌劇的首演地:《指環》的第一部《萊茵的黃金》(Das Rheingold) 1869 年在慕尼黑首演,緊接着的《女武神》 (Die Walküre)首演於 1870 年。

華格納沉醉於拜萊依特的夢,為要實現它,幾近是竭斯底里。他一心希望能在完成四部歌劇時才一次過首演,但他的金主路德維希王,卻希望歌劇能立即公演。華格納無奈接受,但採取相當不合作的態度。他着友人不要去慕尼黑的首演,完全不幫助演員排練,還着手破壞演出。他寫信給首演的指揮:「把你的手從我的譜上拿開!這是我給你的忠告;否則,妖魔將跟隨着你。你最好留在歌廳中當你的指揮好了。」這種有破壞無建設的書信,華格納一生人還真的寫過不少。

結果,兩個半小時長的《萊茵的黃金》,佈景技術出現問題,令評論者都持保留態度。侏儒阿貝里希 (Alberich) 得聞萊茵女郎保管着能統治世界的指環,從萊茵河谷把指環偷去,逃到自己所住的地底世界。當代的導演,還要為調度兩個截然不同場景而大費心思,可想而知在機械化舞台還未普及之時,能做到的是多麼有限。

改變音樂路向

雖然如此,華格納的音樂,卻是在一開始時已被讚賞。向來對華格納口誅筆伐的樂評人,也稱讚華格納的音樂是「巨人般的天才」的心血結晶。而且,觀眾似乎也不介意只欣賞到不完整的《指環》,還稱這不完整的首演,提升人對欣賞完整歌劇的慾望。《女武神》最後一幕,以威風的騎士音樂開始,成為了《指環》中最具代表性的音樂。眾神之神沃坦 (Wotan)因最寵愛的布萊希特 (Brünnhilde) 判逆旨意而大發雷霆,但布萊希特所做的,其實就是沃坦心底壓抑着的希望,就是保護有機會拯救眾神、取回被侏儒所奪指環的親生兒。結果他把兒子殺掉,而沃坦與布萊希特辯論,扣人心弦。沃坦最終把布萊希特貶為人,讓她睡在烈火中央,待以後真正的勇士把她喚醒。《女武神》的音樂緊張而且動人,最終留下未完滿的結局,讓人期盼着真正結局。

《女武神》首演後六年,華格納才把劇院蓋好、把整部《指環》寫好,當中遇上不少曲折。他原意是歌劇免費讓大眾欣賞,結果卻因經濟需要而要賣門票。他心目中的歌劇,是供世人分享的藝術品,與當時大部分人的想法都相當不同。憑着他在音樂上以至在文化上提倡的嶄新意念,雖不全被當時的人理解,卻徹底地改變了音樂的路向。今日,我們走進漆黑的劇院,與官員、名人、藝術家、銀行家,不論任何身份的人,一同聚精會神,欣賞舞台上演出。這種尊重藝術的氛圍,自有華格納的一份貢獻。

刊於 2015 年 1 月 2 日《文滙報》。下載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