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 點燃人心中火苗的巨人
在交響曲中,貝多芬宣稱戰勝了這場沒有真正打過的戰爭。現實的他,聽覺愈來愈差。華德斯坦伯爵,軍隊開支令他的生活一直走下坡,直至完全潦倒。洛勃高維茲王子因着戰爭和他愛好音樂的開支,令他債台高築而避走維也納。現實中,我們在哪裏找到英雄?

李斯特說:「對於音樂家而言,貝多芬就像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在曠野中的火柱與雲柱。」對於十九世紀以後的所有音樂家,貝多芬是音樂路上的指路明燈,沒有一人不是活在他巨人的影子下。
在以後的日子,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有着絕無僅有、近乎神聖的超然地位。他所寫的交響曲、弦樂四重奏、奏鳴曲等等,有着劃時代的意義。他後期作品的創意,衝破尋常音樂的框架,把情感和人性,從制度和理智中解放。他承先啟後,把音樂帶進新紀元。
但是,他自己卻是一個活在恆久掙扎,與孤單搏鬥的倖存者。

貝多芬 1770 年生於德國西部小鎮波恩 (Bonn)。他一直與這個城鎮有着深切的關係,甚至在這裏廣為交結朋友。不過,他自小卻是一位性格極度內向的小孩。這或許與他和他的父親有關。他的家庭不算富裕,父親和祖父都曾經是科隆宮廷的音樂家。但是,他父親卻日益對他嚴厲,也因着家境走下坡、酗酒而愈發變得不可理喻。
後來,他因着音樂的才華,被老師介紹跟從海頓學習。1793 年的學習,表面上似乎完滿。海頓膝下無兒,自是希望在年老之時,受到學生的愛戴。但是,貝多芬的收歛和不易信人,卻衝着海頓而來。或多或少,他會以為海頓就像那父親般碍着自己的自由和發展,他甚至在沒有理由的情況下,說海頓「對他心懷不善。」
貝多芬的作品 1,是三部鋼琴三重奏。他鄭重地把這三首稱作 Opus 1,自是有成熟的意義。海頓量產了鋼琴三重奏,把這組合在維也納貴族間風行起來,但這位老師卻不贊成他的學生出版其中的第三首,因為擔心這作品不易被人欣賞。但貝多芬卻沒有遵從老師的意見。而更糟的是,這 C 小調的第三首,出版後成了較受歡迎的作品。究竟老師是真心為他着想,還是別有所圖?表面上,兩師徒相敬如賓,但心底裏,貝多芬卻對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師很有保留。
早年貝多芬的作品,已有很強的個人風格。C 小調三重奏雖然深深地植根於當時維也納風行的樂曲規章,但卻有着異常強烈的強弱對比,音樂中充滿着燥動。作品 2 是兩部鋼琴奏鳴曲,其中 F 小調第一首相當受歡迎,除了對比強烈,開首的主題,快速地由低音衝上到高音,卻又欲言又止,不久後就停了下來。他把這些聽上去雅俗共賞,表面上沒有內容的音樂,添加了幾筆個人的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