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遼士:敢於幻想的做夢者
由幻想到現實,白遼士經歷了當中充滿矛盾的一生。他的音樂,因着了無束縛的幻想力,解開音樂的無窮可能。他的聲音新穎,即使是當今現在,也是新鮮得令人詫異。這些新可能,或許只有如白遼士一般自由馳聘於想像世界的人,才能敢於做到。

1844 年,白遼士在他的著作中,幻想着一個在未來才出現的音樂烏托邦。這個烏托邦,是在五百年後的未來,地點位於德國倚於山旁的一個村莊。「村內的所有男女和小孩,都將唱歌、演奏和所有關於音樂藝術的事,置於首位。」
這個幻想中的烏托邦,稱為「Euphonia」。

「學解剖!把身體割開!我反倒想將我的身體和靈魂,投進偉大的音樂,正是我現在開始感受到的音樂!」白遼士對着自己被安排的出路,感到憤慨。白遼士 (Hector Berlioz) 的父親,是在科特—聖安德列 (La Côte-Saint-André) 有名望的醫生、有地位的市民。白遼士的教育,幾乎都在父親的掌管之下,甚至是在家受教。所以,當他真正走音樂的路,自是受到不小阻力。
1823 年,白遼士父母勸說他放棄音樂,他自己則將作品投到羅馬大獎,結果落敗而回。雖然他從沒學過鋼琴,但還是堅持音樂之路,甚至冒着跟家人鬧翻的危險,也要實驗夢想。23 歲時,白遼士不顧家人反對,入讀巴黎音樂學院;差不多同一時候,他的父親把他的零用錢撤掉。
可是,白遼士沒有對父親懷恨在心。沒有零用錢的日子,生活的確甚為艱苦。但是,他的父親是開啟知識大門的智者:他在父親教導底下,讀過拉丁文的經典;父親教了他讀樂譜、唱長笛;地理、歷史、文學等學校傳授的知識,都是父親教授。
白遼士的音樂夢,在年少之時,已經蘊釀得熾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