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以鋼琴懷鄉的流亡詩人

蕭邦無法踏足波蘭,但他的名聲卻在波蘭一直維持,甚至被認為是波蘭人在歐洲的典範。他的名聲遍及德國、英國,他在萊比錫出版的樂譜,在波蘭極之暢銷,很多都在開售後幾天被賣清。波蘭自 1795 年喪失自主後,只能在藝術間帶出民族意識。在波蘭人眼中,蕭邦是一位為波蘭發聲英雄般的作曲家。

蕭邦:以鋼琴懷鄉的流亡詩人

1836 年,德國作曲家舒曼聽過蕭邦親自演繹自己的練習曲 (études) 後,在他所創辦、具相當影響力的《新音樂雜誌》(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評論蕭邦的演奏和作品:「想像一部希臘的風鳴琴 (Aeolian harp),有着各種的音,鋼琴家的手輕輕一撥,裝飾聲音美妙而典雅,更聽到最低沉的音和在上面流動的旋律。你就大概瞭解蕭邦演奏得怎樣。」他稱蕭邦的練習曲經已超越單純訓練手指的練習。「這簡直就是一首詩。」


蕭邦 1830 年離開家鄉波蘭華沙。巴黎有着華沙沒有的機會,華沙有令他掂念的家人和朋友。但自他到巴黎以後,他就沒有踏足過波蘭一步。
蕭邦 1830 年離開家鄉波蘭華沙。巴黎有着華沙沒有的機會,華沙有令他掂念的家人和朋友。但自他到巴黎以後,他就沒有踏足過波蘭一步。

1831 年 12 月,年僅 21 歲的蕭邦 (Fryderyk Chopin) 終於抵達到巴黎。相比起他的家鄉波蘭華沙 (Warsaw),這裏繁榮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氣息:這是雨果 (Victor Hugo)、大仲馬 (Alexandre Dumas) 的巴黎,小說文字中,滲透着浪漫主義的氛圍。而且,他在這裏也感覺更踏實。巴黎有着很強的波蘭人社群,四處都有波蘭的移民。家鄉遠在一千五百公里以外,這種與祖國的聯繫,實在至為重要。

蕭邦立即在巴黎建立必須的人際網絡。他的第一場公開音樂會,在鋼琴製造商皮利爾所設的皮利爾音樂廳 (Salle Pleyel) 舉行,引來不少讚譽。樂評人寫道:「這年輕人摒棄自我限制和前人的模範,完全把鋼琴音樂重新活化......他豐富原創的意念,前無古人。」

蕭邦在巴黎漸漸建立起名聲,穿梭於上流社會,雖坦言自己沒有刻意地要向上爬,但他說「對我而言,這卻有着絕對需要,因為他們有着良好的品味。當你在英國或奧地利大使的晚間樂聚演奏,你會立即被稱讚有才華。」在巴黎的頭兩年,他靠着父親從波蘭的匯款維生,不久後他已經能賺得足夠的收入,讓他住在時尚的社區。他活躍於教學,不少學生是仕紳階層的淑女。蕭邦的舉止優雅有禮,是其中一個特別吸引的原因。當然,他細緻而優雅的鋼琴演奏,更令人趨之若鶩。

雖然,蕭邦在巴黎站得住腳,但在他腦海中,還是被思鄉的夢魘所壓迫。年少時的同窗兼好友沃伊齊休夫斯基 (Tytus Woyciechowski),曾經分享蕭邦不少心事。一封由巴黎寄往華沙的信中,蕭邦向沃伊齊休夫斯基寫道:「表面上,尤其是我在同鄉間表現得生活愉快;但是內裏卻經常的拉扯:憂鬱、不安、惡夢、失眠、叫嚷、對生存甚至死亡都莫衷一是。」
沃伊齊休夫斯基與蕭邦,本應一齊待在巴黎。1830 年 11 月 29 日,波蘭人向俄羅斯沙皇委任的管理政府起義,攻擊管理波蘭的大公宮邸貝爾維德雷宮 (Belweder)。沃伊齊休夫斯基義不容辭,立即回家鄉支持革命,把蕭邦留在歐洲的中部。他得自己一個尋找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