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普蘭:莊諧並至的鍵琴大師

1726 年,庫普蘭在出版的《王室音樂會》中,勾劃出他一生融滙文化的願望:「法國與意大利的風格,分裂了法國音樂多年。對於我而言,我只追隨優秀的作品,並不存因着作者或國籍產生的偏見。我持着中立的見解,跟隨這些良好願景,直至現在。」

庫普蘭:莊諧並至的鍵琴大師

1726 年,庫普蘭在出版的《王室音樂會》中,勾劃出他一生融滙文化的願望:「法國與意大利的風格,分裂了法國音樂多年。對於我而言,我只追隨優秀的作品,並不存因着作者或國籍產生的偏見;三十多年前,巴黎出現了首批意大利奏鳴曲,鼓勵了我去寫我自己的奏鳴曲。依我所見,這對盧利甚至是我的祖先所寫的作品,並無益損;他們的音樂,向來都值得尊崇。我持着中立的見解,跟隨這些良好願景,直至現在。」


庫普蘭年幼喪父,卻被篤定成為父親教堂管風琴師的繼任人。他在十八歲正式繼任此位以前,已充份掌握工作。

庫普蘭 (François Couperin) 1668 年生於巴黎的一個音樂世家。他的叔叔路易.庫普蘭 (Louis Couperin) 是聖熱爾韋教堂 (St. Gervais) 的管風琴師,父親查爾斯.庫普蘭 (Charles Couperin) 亦曾擔任此職,而年輕的庫普蘭,正是由父親教授管風琴知識。父親在庫普蘭十歲時就辭世,年紀輕輕的庫普蘭,卻因着其聰穎與才華,被認定是繼任教堂管風琴師的人選。只是,根據當年教堂文獻指出,庫普蘭「接任聖熱爾韋教堂管風琴一職」的條件,是「他需得到適當的教育。」

當時,教堂聘請迪拉朗特 (Michel-Richard Delalande) ,充任管風琴手。只是迪拉朗特是位大忙人,除了要兼顧巴黎市另外兩間教堂的職務,他還是法國王帝御用的管風琴手。路易十四 (Louis XIV) 早年便愛上盧利 (Jean-Baptiste Lully) 的芭蕾舞和大型歌劇,認為那是法國文化的極致,並把宮廷的音樂部門中央集權,一如他將凡爾賽宮成為集權的象徵一樣。而盧利亦以其作品,展現了法國在路易十四時代藝術上的豐盛,同時代表法國王朝正處於至盛。

路易十四的宮廷中,設有御用管風琴師 (organiste du roi) 一職,專門在當時王室主要宮殿凡爾賽宮 (Versailles) 演奏,同時教授王室成員學習樂器。迪拉朗特事務繁忙,於是聖熱爾韋教堂偶然也要找尚未成年的庫普蘭兼職。1683 年,亦即是庫普蘭還未到十八歲之時,他已經掌握了教堂管風琴師的工作。

正式的職份,在 1685 年 11 月 1 日,正式授予庫普蘭。「我們現在正式公佈庫普蘭為管風琴師,並以他過往與將來的服務,資薪每年三百法鎊 (livre)⋯⋯直至另行協議為止。」

這份工作,將維持至庫普蘭離世前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