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爾尼:浪漫之始的見證人
承傳着貝多芬的精神,車爾尼正是十九世紀開始、浪漫時代的重要見證人。他的教學,提攜了一代鋼琴家;他的教學法,建構了我們現在所定義的經典。

對於車爾尼千遍一律的音樂,舒曼 (Robert Schumann) 實在不能忍受。「即使你有着無比速度,你也追不上車爾尼。」舒曼寫道:「如果我有敵人想摧毀的話,我想我會逼他們聽車爾尼的音樂。」

車爾尼 (Carl Czerny) 1791 年生於維也納,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就是在那一年的 12 月去世。莫扎特的名字,在維也納享負盛名;他不單是城中最著名的歌劇指揮之一,他的琴技更是技驚四座。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莫扎特 1781 年剛定居維也納之時,被召與克萊門蒂 (Muzio Clementi) 於平安夜比試琴技的一場。雖然最後不分高下,但是兩位卻在維也納被認定為當今最出色的鋼琴家。
而年輕的車爾尼,早就認識他們的音樂。車爾尼寫道:「差不多十歲的時候,我就能清脆地演奏莫扎特和克萊門蒂的所有音樂。」他的爸爸,是一位鋼琴家兼管風琴家,也是一位幫人修理鋼琴的師傅。車爾尼半歲的時候,舉家遷往波蘭,因爸爸在那裏找到一份宮廷的鋼琴教師職位。可是,因着政治動蕩,爸爸決定放棄這份工作,回到相對而言穩定的維也納。
沒有固定的工作,爸爸只能教授鋼琴生活,賺取微薄薪金。正如半個世紀前,海頓 (Joseph Haydn) 在因着變聲而失去維也納教堂合唱團成員的工作,只能在城中找教學工作,「往後八年,我被逼流離浪蕩,以教年輕人維生。」在維也納教音樂,從來都不是好的工作。
父親省下金錢,為的就是替車爾尼找鋼琴老師,和購買學習音樂所用的樂譜。畢竟,他早就認識到這位小孩的音樂才華。十歲時,車爾尼經別人介紹,認識到一位維也納的鋼琴老師,他相當欣賞車爾尼,主動要求每星期上數次課,並由根基的音階開始,系統地練習。而車爾尼博聞強記,把音樂彈數遍後就能完整記下。他更留意到,這位老師有着神秘的生活,不停地創作,但出版卻很少。而彈着老師早年的鋼琴奏鳴曲,他早就知道這位老師的作品,與莫扎特、克萊門蒂的大為不同,每首都有着無窮而獨特的創意。
雖然還沒有太多名氣,他還未有發表任何重要的作品。但車爾尼的這位老師,將在歷史上佔一重要席位。他就是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