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十年 一種氣度:英國指揮丹尼爾.哈汀

2003 年,香港藝術節在預售時公佈倫敦交響樂團即將訪港,指揮是俄羅斯元老羅傑斯特汶斯基 (Gennady Rozhdestvensky)。那時,還引起過一陣期待。但後來,羅氏卻不能如期赴約。在 2004 年 3 月音樂會舉行之時,站在指揮台上的,不是令人引頸以待的元老大師,而是英國樂壇新晉丹尼爾.哈汀 (Daniel Harding)。

兩個十年 一種氣度:英國指揮丹尼爾.哈汀
Photo © K. Miura
全文刊於 2012 年第 40 屆香港藝術節《閱藝 Festmag》。閱讀全刊下載全文

文:胡銘堯

2003 年,香港藝術節在預售時公佈倫敦交響樂團即將訪港,指揮是俄羅斯元老羅傑斯特汶斯基 (Gennady Rozhdestvensky)。那時,還引起過一陣期待。但後來,羅氏卻不能如期赴約。在 2004 年 3 月音樂會舉行之時,站在指揮台上的,不是令人引頸以待的元老大師,而是英國樂壇新晉丹尼爾.哈汀 (Daniel Harding)。

當時,他只有 28 歲。不過,指揮了兩場包括蕭斯達高維契第五、西貝流士第五和史達拉汶斯《火鳥》組曲的音樂會,令人對這還未過三十的指揮刮目相看。音樂生動而踏實,其西貝流士亦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西貝流士演繹。

其實,那時首次訪港演出的哈汀,雖可稱為年輕才俊,卻已經不是樂壇的初哥。早在 1994 年,他已被力圖爵士 (Sir Simon Rattle) 賞識,讓他在伯明翰市交響樂團當副手,並首次指揮樂隊。1996 年,他以 21 歲之齡,成為史上最年輕踏上英國廣播公司逍遙音樂會舞台的指揮。後來歴圖把他介紹給阿巴度 (Claudio Abbado) 認識,還笑稱哈汀是他身邊的「小天才」。2003 年,哈汀獲委任成為馬勒室樂團的首任藝術總監,這樂團雖然由阿巴度創立,但自此之後哈汀就緊隨着樂團,對樂團的發展舉足輕重。這與他獲歴圖賞識初出茅蘆之時,剛好是十年。

由接任馬勒室樂團到今日,差不多又是一個十年。哈汀的臉孔並未蒼老,相反還給人年青的氣魄。而且,他還偶然表露出少年的神態。在一次與紐約愛樂樂團的訪問中,他笑說音樂家演譯大作時所犯的錯誤,不是因為年輕,而是因為笨拙。《紐約時報》問他對自己早期的錄音是否感到無地自容,他答:「當然。那時年少的特質,過程中能我學習到什麼,就有意義了。即使那些都做錯了,最低限度那是我誠實地演奏的音樂。」所以,他認為不是年紀長大而令他成長,而是累積下來的經驗讓他醒察,鞭策自己要努力改進。

的確,他的音樂細膩剔透,演繹手法成熟而穩重,面對着龐大的音樂作品,他似乎有着庖丁解牛般的智慧。這種愉悅輕省在一般青壯年指揮身上,似乎並不多見。討論他的年齡與經驗不大相對稱,變成不可避免的話題。

2008 年,大禾花唱片推出了哈汀與維也納愛樂樂團灌錄了馬勒第十交響曲的重構版本,以細緻的筆觸,勾劃馬勒的遺作。沒有渲染生命和死亡的苦痛, 在僘大的音樂圖畫中,細節都活躍生動地呈現在人前。但到終曲時,樂曲的巨大張力,依然是一發不可收拾地釋放。兩年後再推出了柯爾夫《布朗尼之歌》 (Carmina Burana) 的錄音,他把那本來吵吵鬧鬧、近乎原始的管弦樂,和那力度強大的合唱團,一一仔細地琢磨,每顆音符都要得到最好的照料。他把這已有很多偉大錄音版本的樂曲,帶來一個毫不含混而極富時代感的解讀。聽完後不單大感新鮮,還令人思考那精雕細琢和大刀闊斧 ,其實並不處於對立面。

而與哈汀一起灌錄《布朗尼之歌》的,正是即將今次隨他來港的巴伐利亞電台交響樂團。

在 2012 年香港藝術節,他再次蒞臨香港,指揮布拉姆斯、舒伯特、馬勒和布魯克納,以兩晚音樂會的時間,將十九世紀德奧音樂的精要都演出來。哈汀說,馬勒的《呂克特詩歌》,是他自十多歲後首次再度指揮演繹的馬勒作品。《呂克特詩歌》雖然篇幅不長,但卻有着深邃而內歛的情感。哈汀曾說:「雖然我只活了三十多年,但我感覺下年就像 50 歲一樣。」 二十年前人人稱他為天才,現在他依然有着小伙子的臉孔,但在藝術造詣和經驗上,卻稱得上是知天命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