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布西:追求音樂自由的放浪者
德布西靜靜地開展了二十世紀的新時代。他直接地影響着以後的作曲家,也根本地開啟了音樂創作的新思路。他沒有提倡過新的學說,卻是以自己敏銳的觸覺,帶領音樂走出新的方向。

1889 年,巴黎市中心建成了一座由鋼鐵建成324 米高的高塔,引來大量的藝術家與文學家反對。「這座巨大漆黑的煙囪,壓毀了聖母院、聖雅各伯塔、羅浮宮、榮譽軍人院和凱旋門,所有偉大的建築都在這場噩夢中消散。」
這座極富現代感的巨大建築,正是當今巴黎最著名的名勝艾菲爾鐵塔。當年,這座鐵塔正是通向世界博覽會的入口。

德布西 (Claude Debussy) 1862 年生於巴黎附近的聖日耳曼昂萊 (St. Germain-en-Laye),1872 年就已經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就讀。但是他在各科的成績起伏,在幾個科目上成績優異,但總不算是引人注目。
1880 年,當德布西還只有 18 歲的時候,他因着老師的介紹認識了梅克夫人 (Nadezhda von Meck)。梅克夫人當時已經是柴可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的支助者,只是梅克夫人卻與柴可夫斯基只保持書信的來往。德布西在 1880 年往後的三年,卻隨着梅克夫人與她的孩子,巡遊歐洲與俄羅斯各地。他會與夫人彈二重奏,也會以鋼琴伴着孩子唱歌,也會和幾個人彈起三重奏。「我摯愛的德布西終於來了,真令人高興。我終於有充足的音樂;他把我的家帶來生氣。」梅克夫人在信中向柴可夫斯基如此形容。
梅克夫人也把德布西的短篇作品寄給柴可夫斯基。可是,柴可夫斯基並不太欣賞,認為那只是過份簡單的作品。德布西首次獲得大眾認許,是在 1884 年,憑着清唱劇《浪子回頭》(L’Enfant prodigue) 獲得羅馬大賽的大獎。
獲得羅馬大獎,讓德布西可以在意大利生活兩年。可是,與得獎者一起,令他很不自在:面對着各人的是非與心計,他感到十分厭倦。在意大利的時候,他不能創作,感覺就像被摧毀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