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試・悟——葉浩堃的成功方程式

「這種操練,結果是寫成了很多沒用的東西。但這種堅持,卻是推動我進步的方法。」

勤・試・悟——葉浩堃的成功方程式

葉浩堃的作品目錄豐富多元,創作帶着對精緻藝術的追求,同時卻平易近人。在繁忙的生活間,他怎樣找到如此源源不絕的創作動力?

訪問及撰文・胡銘堯 Dennis Wu
攝影・www.trio-photo.com
地點・藝穗會奶庫及陳麗玲畫廊

訪問開始時,筆者跟葉浩堃說笑,他雖然年紀輕輕,但已經有五首弦樂四重奏作品;二十世紀匈牙利大師巴托(Béla Bartók),窮一生也只是寫了六首而已。就此而言,在當代作曲家中,葉浩堃可說已有一定的成就。當然,這全是由葉浩堃收到委託開始:「每位作曲家都可以寫弦樂四重奏,只是我們總不會寫下作品而沒有人演奏,所以大抵先要有委約。其實我的第一首作品,只是短短三年前的事。那時我已經開始在香港浸會大學教書,學校派我們到台灣出席交流音樂會,說任由我寫什麼都可以。我當時想,作為年近三十的作曲家,怎可能不寫弦樂四重奏?」

不斷操練.在嘗試中追求進步

面對着歷史上無數偉大的弦樂四重奏,怎樣寫出一部具時代感的新作,立即成為葉浩堃尋求答案的課題;寫完第一首之後,他更接連寫成另外四首。其實,在一直以來的創作經歷中,葉浩堃是不斷為自己帶來既具挑戰、亦同時目標相當清晰的問題,讓自己一個一個去解決。「我的恩師陳錦標博士,經常說我不懂寫旋律,只會寫『打直』的東西(註:指和聲),沒有旋律可言。於是我就花無比心思去學習寫旋律。」

身為有正職的創作人,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尋找時間創作,亦是一大難題。「我在教學的時候,是相當低產的。高產量時只有在暑假。那時,我可以一個月不出門,埋頭苦幹。這當中要做的,就是逼迫自己。」這個習慣,並不是「三歲定八十」從小培養的,而是在他攻讀博士時才漸漸養成。他形容自己讀書很懶,又愛玩耍;最愛看漫畫、踢足球,即使現在,他還要踢幾隊足球隊和參加夜間集訓。但是,他攻讀博士時卻受到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的工作習慣啟發:「村上春樹每天清晨起來寫作,然後去跑步。下午什麼都不幹,晚上八九時就睡覺。如果我每天如此生活,比如說每天寫成一分鐘音樂,一年就有三百六十五分鐘的作品。那可是六小時多的音樂!」他當時開始嘗試養成這種習慣。雖然最終造就的,不是村上式的生活時鐘,但卻令他深深理解到操練的重要性。「這種操練,結果是寫成了很多沒用的東西。但這種堅持,卻是推動我進步的方法。」

葉浩堃嘗試過這種強逼自己的操練,小至抄寫當代大師樂譜,大至每年給自己一個創作焦點。「抄的時候,有很多問題,令人不停思考為什麼大師會這樣做。我曾經試過抄寫史特拉汶斯基 (Igor Stravinsky) 的〈火鳥〉,然後還把樂譜植到電腦,發覺他用樂器的方法是如何的獨特,我嘗試改變它的配器,效果是不如大師所寫的理想。我會問,為什麼大師做到,我做不來?」大的目標,就如給予自己創作課題:集中創作弦樂四重奏、合唱、管樂重奏甚至樂隊等,總之就是集中火力地去創作某些音樂,並在當中尋找自己。

聽到這裏,我不禁要說,這裏有着很多前輩的影子。舒曼 (Robert Schumann) 何嘗不是如此鍛煉自己?

求問探索.尋找自我藝術表達

由大學讀聲樂,到忽然轉移主攻創作,陳錦標博士對他啟發至重。其一就是鍛煉自己的方式,讓他不斷求問追尋藝術的方向。「那是2008年的事,陳博士和我單獨會面,讀過我的作品以後,問我空餘的嗜好,我告訴他是踢足球和看動漫。他當時的第一個回應,就是『難怪你的音樂沒有內涵!動漫給你的,已經是預備好的情感,當中太過缺乏想像空間。』」這個直接而強烈的回應,並沒有改變葉浩堃對流行文化的鍾愛,卻開啟了他鍾愛文學的大門。「起初,幾乎是隨便拿起一本書就開始讀,現在我每月讀四本。從這些文學作品中讀到的,正是小說家說故事時,對緊張與鬆弛的嚴謹控制。這種操控,直接影響到自己對音樂創作的看法。」由村上春樹到太宰治、由莫言到道尾秀介,暴露於不同的風格,令他的創作有着無限的啟發,而從小說家說故事的鋪陳,他理解到音樂的張弛,也是同一道理。

而陳博士帶來的另一個啟發,就是如何一步一步開發自己的專業網絡。「投稿創作,不怕失敗,然後逐步累積自己的作品目錄。我把每次的投稿申請都記下在一個表中,起初只有一整行失敗的紀錄,後來逐漸累積到委約與獎項。失敗的名單雖然長,但我卻能從中思考,怎樣才能將失敗的那一行,移到成功委約的一行。」

自從第一首弦樂四重奏〈變〉以後,葉浩堃主動地尋索自己的藝術空間與聲音,這種對音樂的追求,令他的作品別具一格。就連樂譜的排版、樂曲標題的處理,他也有自己的一套,很容易讓人認得,那是「葉浩堃作品」。現時,他向着幾個不同的方向探求,當中最明顯的兩個,分別是電子樂器在音樂中的角色,以及音樂與舞蹈的關係。電子樂器與音樂科技,為廿至廿一世紀帶來最決定性而重大的改變,由創作到生產到演奏,都有着無比的影響。所以,他今年大部分的作品都引入電子樂器;另外,他與經常跟舞者合作的年輕作曲家伍家駿亦有頻繁交流,令他多了思考音樂與舞蹈的關係。「身體的一舉一動,原來可以如此結合於音樂的呼吸造句當中。真正的音樂造句,應該與身體有着什麼樣的關係?」葉浩堃的音樂探索,就由這些求問而始。

今年五月,他將有大型作品在法國首演。那是一部歷時十三小時的舞蹈作品的其中一部分,是以現代手法重新演繹路易十四年代的作品〈芭蕾之夜〉(Ballet de la Nuit)。法國的主辦機構邀請了十三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創作十三段音樂,再配以十三段舞蹈的影片。葉浩堃負責其中一個小時長的電子音樂作品。這不單是他作品名單中最大型的作品之一,也會是葉浩堃創作之路的另一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