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後同一曲 回望藝術之路 秦立巍專訪

上次和他訪問,是在 2010 年,當時他首次以 Decca 品牌推出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問到他為什麼先前錄半集巴赫組曲後轉往貝多芬,他形容六首組曲,是大提琴音樂中的聖經,大可以花十年、廿年時間去細味。今次,我又問他同一條問題。為什麼忽然是要錄德伏扎克協奏曲呢?

廿年後同一曲 回望藝術之路 秦立巍專訪

「先祝您新年快樂!」未開始訪問,我先和遠在新加坡的秦立巍拜早年。那時年廿九的早上,難得地終於和他聯繫上,在大除夕訪問。「這是我少有的能和家人一起過的新年哪,五年來還是第一次,之前的也是在外面。」的確,在音樂演奏者的日程裏,只有演出、演出和演出,並沒有新年、聖誕等節日概念。

上次和他訪問,是在 2010 年,當時他首次以 Decca 品牌推出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問到他為什麼先前錄半集巴赫組曲後轉往貝多芬,他形容六首組曲,是大提琴音樂中的聖經,大可以花十年、廿年時間去細味。今次,我又問他同一條問題。為什麼忽然是要錄德伏扎克協奏曲呢?

「這唱片對我有更大的挑戰,因為是音樂會演瑒錄音,而這也是我第一個做的現場錄音。」這次與新加坡交響樂團的演出,從與秦立巍的訪問中,感覺到是個既有挑戰、又相當有滿足感的經歴。作為演奏者,同時面對着演出及錄音的壓力,是一個特別的體驗。更重要的,或許是這首樂曲,給了他一個反思自己藝術路的一面鏡子。

不須掩飾的演繹

秦立巍 1976 年於上海出生, 13 歲隨父母移居澳洲。1994 年,他與澳洲廣播電台推出的第一張唱片,就是德伏扎克協奏曲,當時合作的是墨爾砵交響樂團。「小時候的技術很好,反應很快。但現在我覺得以前就是有點故意,就是心裏想着大家覺得我不夠成熟的那樣。」他說,小時候雖然更有活力,但是卻因為怕,那管是別人的眼光還是自己對自己的判斷,音樂總是欠缺自然,總是要刻意地讓人感覺自己的成熟。年紀大了,日常生活不像十多歲時蹦蹦跳跳,音樂反而卻多了活力。「年紀大了,反而不須要掩飾。可以更盡情奔放,面對着觀眾時,畢竟不能過於冷靜,音樂總要更有熱情。就是因為這樣,新的錄音時間上的確是比以前的長,但活力卻要多了更多。」

而現場錄音,亦帶來很大挑戰。「這不單要面對觀眾,還要照顧着將來聽唱片的聽眾,給以後聽的人品評。咪高鋒放得近又靈敏,要顧及樂曲的大體,又不可失去細節的兼顧,挑戰真的很大,以前從沒有試過。」他直言,這種壓力很大,而且要很充足的準備工夫。但作為樂手甚至是買唱片的消費者,他卻樂見更多現場錄音。「我要是買唱片的話,也想聽到更多現場的感覺,希望有置身現場的氣氛,而不是由錄音室中千百個片段湊合來的。」

現場錄音是新的挑戰

qindvorakconcerto.jpeg

秦立巍形容新加坡交響樂團是很好的合作夥伴。「其一是樂團在討論曲目的空間很大,其二是在灌錄唱片方面是很專業的,對很多錄音計劃都很有效率地處理。」他特別提到樂團與 BIS 一系列的錄音,並且很滿意這些錄音的水平。「樂手們都很熟悉錄音所需的音響條件,既明瞭目的,也掌握到方法,是很有本事的樂手。」秦立巍特別提到音樂廳的音響條件,是重要的因素。「濱海音樂廳對我來說是很熟悉的地方,而用作現場錄音的音樂廳,音響條件必須要十分好。」他認為,樂手熟悉音響的特質,才能令一張現場錄音的唱片有理想的成果。「如果條件不佳,或是情況不熟悉,就像多了重冒險。」所以,他也不敢說下一張唱片會不會繼續涉獵音樂會錄音。他認為每個錄音計劃,都得小心衡量樂團、地點等條件。

這幾年間,秦立巍在 Decca 品牌推出了一張貝多芬和一張拉赫曼尼諾夫的專輯。在他口中與唱片公司的關係,超越了一般的合作。「我會拿很多東西跟環球的 Dave 談,他聽我的建議還會給我很好的意見。」秦立巍說如何選演奏的曲目,相等於自己對藝術的想法。而他的想法很多,每個月都不同。「他會聽我的想法,我們互相的討論,到想法成熟時,他會給我開綠燈。」對於他而言,唱片公司十分支持他對音樂藝術的追求。所以,對於下一張唱片的方向或內容,他笑說:「可能下個月問我,那想法又不同了!」

不過肯定的一點是,他有着豐富的演出日程。訪問後的一個星期,他會到林肯音樂中心的室樂音樂系列中演出,每年總會他總會花一些時間在林肯中心作室樂演出。而作為大提琴獨奏家,他也正在和香港樂團商討來港演奏協奏曲,也是他繼與香港小交響樂團合作後再度來港。

文章刊於 2013 年 4 月號第 322 期《Hifi 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