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志登提早續任港樂總監 開演《指環》.歐洲巡演

香港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梵志登,在 3 月 13 日連同樂團的管理層,宣佈續任音樂總監至 2018/19 樂季。

梵志登提早續任港樂總監 開演《指環》.歐洲巡演
梵志登與香港管弦樂團 © Cheung Chi Wai / HK Phil

香港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梵志登,在 3 月 13 日連同樂團的管理層,宣佈續任音樂總監至 2018/19 樂季。

梵志登在 2012 年 9 月,首次以音樂總監的身份指揮香港管弦樂團。雖只相隔一年半,樂團大事宣揚續約的好消息。梵志登指揮的音樂會, 演出精準而且有着非常的動力。他本身也是個極有魄力的人,3 月 13 日的發佈會,可算是一個寫照:他是隨樂團完結中國大陸的巡迴之旅,早上才在廣州乘直通車,下午就立即見記者,沒有絲毫倦意!

一連七天的中國之旅,是梵志登首次與樂團的中國大陸巡迴演出。梵志登在宣佈接任音樂總監之時,發佈會上越洋與香港傳媒傾談,已經透露了要樂團外訪的想法。他甚至認為,透過外訪巡迴演出,希望令樂團更國際化。巡迴中國,可以理解為踏腳石,而這一步似乎有着不錯的回報。中國的樂評人讚許樂團在北京的演出,「『港樂』的演奏洋溢著生命力,深深打動聽者的心靈表達與溝通,這正

是貝多芬通過他寫在《莊嚴彌撒》總譜上的那行舉世聞名的文字所渴求的:『發自內心——但願也會——走向內心。』」

發自內心的演奏

而對於梵志登而言,這也是非常成功的演出,特別提到他與樂手都享受其中。「我與樂手都相互地啟發大家,樂團對我的要求又有很敏捷的掌握,非常的優秀,而且給我很正面的回應。我就是感受到我們從心底裏都演音樂。」

梵志登上任後的音樂會,往往得到樂迷與評論家正面評價。梵志登以 19 歲之齡,擔任荷蘭瑰寶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樂團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樂團首席,往往令樂團在演奏上得益。弦樂上的進步,可謂非常明顯,引周光蓁在《亞洲周刊》之評,「五組弦樂尤為出色,發出一把像歐洲一級樂團那豐富溫純之聲。」梵志登在今個樂季發佈會之時,曾接受筆者專訪,表示「希望樂團能演奏所有作品,切合所有風格。而演奏重要的大作,就是要訓練樂隊在風格上有彈性,還有在預備不同技術層面時的作品有彈性。」筆者經歷過梵志登指揮,龐大如史特拉汶斯基、馬勒,精巧如莫扎特、貝多芬,演活了音樂中的細節與神髓,對於掌握音樂造句、呼吸等細節,樂團是有着自然的音樂感。這造詣上的向前,不單是弦樂上明顯,就連管樂和敲擊,也有着相當的配合和反應。

誠然,樂團的進步,並不依賴個別樂手和指揮。梵志登用心造音樂,是為先行者,樂手報以精準的回應,更是關鍵。這種指揮與樂手正面的互動,殊不易得。

港樂音樂總監梵志登大師和港樂董事局主席劉元生先生簽署合約。
港樂音樂總監梵志登大師和港樂董事局主席劉元生先生簽署合約。

發佈會除了公佈梵志登續任的消息以外,還公佈了兩項來年樂季的新動向。樂團將在 2015 年 2 至 3 月期間巡迴歐洲,到荷蘭、英國、德國、奧地利和瑞士合共五國,可謂相當進取。這當然亦進一步實現梵志登樂季初的計劃:帶領樂隊踏上國際舞台。

需要做得更好

樂團不是第一次歐巡。在與梵志登的專訪中,他說歐洲巡迴的意義,更在於提升樂隊的技術。「這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目的,因為在別人的舞台上演出,你需要做得更好。」我問他那是不是壓力的一種,他只是很自然的回應:「在這些地方演出,就得如此。」

今個樂季,梵志登特別在節目中加上莫扎特的《大組曲》(Gran Partita) 和巴赫《聖馬太受難曲》(St. Matthew Passion),希望以古典與巴羅克的巨著,與樂團進深於較早期的音樂的風格。發佈會上公佈的,是一長遠而龐大的演出計劃:在香港舞台上搬演音樂會版完整華格納《尼貝隆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指環》是華格納一套共四齣的樂劇,《萊茵的黃金》(Das Rheingold) 雖為序奏,但長達兩個多小時而且毫無間斷、一氣呵成;接下來《女武神》(Die Walküre)、《齊格飛》(Siegfried) 與《諸神的黃昏》(Götterdämmerung),將人神爭奪魔戒的故事娓娓道來,其龐大的音樂、複雜而扣人心弦的情節,可謂華格納總體藝術 (gesamtkunstwerk) 思想登峰造極之作。《指環》不單演員陣容龐大,其管弦樂更突破一般歌劇的樂團規格,而其豐富幻化的配器,加上貫穿四齣劇的主導動機,都深深地影響着德奧音樂的發展。《指環》的片段雖曾在香港上演,但完整上演則從未試過。

可惜的是,香港觀眾還不能一次過將完整《指環》四部曲聽完,而是要分四年。而港樂行政總監麥高德 (Michael MacLeod) 在發佈會說這將是首隊中國樂團演完整指環,也與事實明顯不符:臺灣的國家交響樂團就曾在簡文彬棒下,2006 年 9 月以兩星期把四部曲的全部音樂演完。國家交響樂團更值得欣賞的,是他們按每年重點主題,推出系列叢書為誌,樂團演馬勒交響曲全集、蕭斯達高維契交響曲全集,就推出相關文集,廣在書店發售。《指環》在 2006 年演出時,推出了《華格納尼貝龍指環》一書,全書 432 頁,雖帶場刊之意義加入演出細節和表演者簡介,更重要的是豐富的導賞、分析、中德對照劇本(全部!)甚至唱片點評。即使沒有身在音樂會其中,此書皆為中文華格納參考書中的重要典籍。如果港樂要在認中國第一的話,怕且必須先認識臺灣人對音樂的熱誠和已經下過的苦功,再想想香港要做些什麼才能追得上。

文章刊登於 2014 年 4 月號《art 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