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世巨著 巴赫《B 小調彌撒曲》

巴赫改編自己的舊作〈噢,我最親愛的,請你留下〉(BWV 11,上圖)成為《B 小調彌撒曲》中的〈羔羊經〉(下圖)。巴赫為〈羔羊經〉寫上新的女低音旋律開句,然後巧妙地接上舊作的旋律。

遺世巨著 巴赫《B 小調彌撒曲》
《尼吉亞信經》以古老的素歌開始,讓整部彌撒曲與基督教會悠長的傳統同氣連枝。

毫無疑問,巴赫一生奉獻予路德宗改革教會,為教會音樂作出巨大貢獻。他在人生的最後 27 年,在萊比錫聖多馬教會托馬斯教堂工作。身為聖樂長,他寫過多套清唱劇。每部清唱劇為一個主日崇拜而寫,題材按着教會節期要求,也因應教會實際需要寫作。巴赫這樣創作清唱劇,一寫就是幾年。他寫過大型的受難曲,以紀念耶穌基督的苦路。他將幾百首日常會眾唱的詩詩歌配上和聲,展示這些簡單旋律,如何配以四個聲部及管風琴。

那麼,為什麼一生都為基督教獻身的巴赫,要在人生最後階段,寫一部兩小時長的天主教彌撒曲?

尋找往昔源頭的信念

巴赫唯一的一幅畫像,是由侯斯曼於 1746 年繪製。畫中的巴赫衣裝端正,手上拿着他自己所寫的六聲部卡農曲。
巴赫唯一的一幅畫像,是由侯斯曼於 1746 年繪製。畫中的巴赫衣裝端正,手上拿着他自己所寫的六聲部卡農曲。

巴赫不是他家族中唯一的路德宗教信徒。他來自一個音樂世家,他的長輩通通都是路德宗教信徒。巴赫曾經仔細搜羅家族中所有親戚的生平資料,尋找他們的音樂之源。巴赫認定這份「族譜」的源頭,是他的太太祖父維特.巴赫。維特.巴赫本來居於篤信天主教的匈牙利帝國,當時統治匈牙利的哈斯堡皇朝,逼迫不是信奉天主教的人。於是維特逃到德國圖林根的村莊韋克曼。維持特以後的巴赫後裔,盛產音樂家,他們成為了教堂管風琴家、市鎮音樂家、宮廷樂長以及聖樂長等等,在族譜中羅列了超過五十位音樂家名字和他們的主要工作。

在眾多前輩親戚當中,巴赫也許是最虔誠於路德宗教信仰的一位。他除了創作大量教會音樂外,他本人對神學與路德宗教的宗教觀極有研究。他的家中收藏了大量學術文獻,而且這些文獻在巴赫 1750 年逝世後被仔細點算,算得上是他一生積存的重要遺產。在這些書籍當中,有不少是研究路德宗教信仰的經典,包括一套三冊 1681 年版本的路德宗教聖經,附有威登堡大學的神學教授卡羅夫的釋註。威登堡正是被稱為「路德城」的宗教改革發源地,馬丁.路德正是在威登堡的教堂門外,釘上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還有一個有象徵意義的關係,就是巴赫的父親生於艾爾福特,並在那裏當上職業小提琴家,而馬丁.路德正是在艾爾福特出生。

而巴赫的遺世巨著《B 小調彌撒曲》,正是在這有趣的情景下創作。1733 年 2 月 1 日,統治薩克森已久的選帝侯費德里希.奧古斯特一世逝世。他的繼任人費德里希.奧古斯特二世,亦即是將來同時成為波蘭王的奧古斯特三世,在加冕後到四周領土巡視拜訪,接受人民道賀。1733 年 4 月 20 日,這位新任統治者來到當時繼薩克森首都德累斯頓後第二大的城市萊比錫訪問,萊比錫市委員會與全體市民夾道歡迎。

費德里希.奧古斯特一世早年為接受成為波蘭皇帝,將他的信仰由路德宗教改為信奉天主教,而他的繼任人也同樣跟隨,好讓他被稱為波蘭王。這個位於德累斯頓的皇族,變成了天主教家族。作為萊比錫的聖樂長,也是萊比錫市的音樂總監,巴赫應該送上什麼音樂賀禮,給這位新稱為帝的繼任人?

獻予當今帝王的賀禮

巴赫在 1733 年為彌撒中常用的〈《垂憐憫經〉》與〈《榮耀經頌》〉譜曲。雖然這些都是天主教常用的部份,但這些音樂對於路德宗教崇拜,也有一定用處。巴赫將這選段呈獻予德累斯頓皇室,並題為「獻呈薩克森選侯陛下」。我們現在無法肯定選侯在四月造訪萊比錫時有否聽過這套音樂,但這樂曲卻肯定在德累斯頓演奏過。三年後,巴赫更因而獲委任為德累斯頓與波蘭皇室的御用作曲家。

1735 年,巴赫慶祝五十50歲生日。着迷於族譜的巴赫,便在此時開展整理家族史的任務,羅列了 53 位音樂家祖宗親戚。也正是這整理族譜的同時,他開始想如何為世人與音樂留下典範,示範音樂藝術如何力臻完美。

這藏在巴赫心底的計劃,於 1737 年起變得更具逼切性。當時一位作曲家、理論家兼管風琴製造者賽伯在報刊中發表文章,攻擊巴赫的音樂「以華而不實、錯綜複雜的手法,奪去音樂原來的自然,以過量的技巧掩蓋了音樂的美。」巴赫的回應,是以音樂作品展示對位法之美。對位法就是協和與不協和音的連結與關係,其中的法規,是開啟世界萬物和諧自然、讓人理解創造完美驚艷之鑰匙。

巴赫在人生的最後十年,全身投入創作兩部大型而具系統性的作品,以其最高的工藝,為後世留經典。《賦格的藝術》是以同一旋律創作十多首賦格,正如巴赫學者胡爾夫形容,是「以單一旋律深入探求對位法不同可能之作品。」而《B 小調彌撒曲》相對於《賦格的藝術》,是「以純對位的方法ÉÉ結合不同聲樂部份,附加或去除伴奏樂器,綜合成一大型而複雜的合唱作品;這精要之作需將『較低層次』的聲樂類別,如宣敘調、合唱曲等摒除。」

傳揚後世頌唱的經典

《賦格的藝術》與《B 小調彌撒曲》都不是要為什麼特定的場合或演出機會創作。雖然如此,巴赫卻小心翼翼地創作這兩部作品。而考慮到寫一部彌撒曲展現對位法的藝術,巴赫選擇了 1733 年開始了的彌撒選段開始。當中已完成的《垂憐經》〈憐憫經〉及《榮耀經》〈榮耀頌〉,展現巴赫如何優秀地譜寫聲樂。《垂憐經》〈憐憫經〉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是長篇幅的賦格,並以樂團伴奏;第二部份是女高音與女低音的二重唱,較為類近歌劇的風格;最後一部份同樣是多聲部的賦格,雖然篇幅較短。在基督教上富有特殊意義的「三」,在《榮耀經》〈榮耀頌〉中「三三歸九」;分為九部份的《榮耀經》〈榮耀頌〉,將正中央的部份設為頌唱「噫嚱上主,上天之王我主我神,天國之主」。

雖然寫好了兩樂章,但巴赫仍有彌撒其他部份有待完成。《尼吉西亞信經》同樣分為九部份,當中包括了新和舊的音樂。它以信經古老的素歌開始,讓整部彌撒曲與基督教會悠長的傳統同氣連枝。

04-Mass-ex1eps
巴赫改編自己的舊作〈噢,我最親愛的,請你留下〉(BWV 11,上圖)成為《B 小調彌撒曲》中的〈羔羊經〉(下圖)。巴赫為〈羔羊經〉寫上新的女低音旋律開句,然後巧妙地接上舊作的旋律。
巴赫改編自己的舊作〈噢,我最親愛的,請你留下〉(BWV 11,上圖)成為《B 小調彌撒曲》中的〈羔羊經〉(下圖)。巴赫為〈羔羊經〉寫上新的女低音旋律開句,然後巧妙地接上舊作的旋律。

巴赫還重用自己的舊作,以此彌撒曲作為集一生大成之巨著。巴赫將他寫過的清唱劇改編,其中一首是他最早年所寫的《哭泣,嘆息,悲傷,恐懼、悲歎、憂愁、膽怯》(BWV 12)。1714 年 3 月 2 日,年僅 28 歲的巴赫被委任為威魏瑪市的首席音樂家,讓他每月為被稱為「天堂堡」的宮廷教堂創作清唱劇。正是此時,巴赫開始有系統與規律地創作清唱劇。《尼吉西亞信經》中的「被釘十架」一節,是由《哭泣,嘆息,悲傷,恐懼、悲歎、憂愁、膽怯》的改編。但是,之前「降生為人」的一節,卻是 1749 年新寫的段落。於是,巴赫將部份旋律動機重複,並且將合唱寫成對唱和應,兩節相距三十30多年的音樂,於是巧妙地連結起來。更值得一提的是「被釘十架」的一節,同樣位處九部份的《信經》的正中央,而合唱聲部散亂而此起彼落的寫法,正是象徵着基督身體在十架上被長茅刺穿,也預示着他的犧牲。

巴赫也將舊作大幅修改,以配合不同的曲詞。〈《羔羊經〉》是改編自清唱劇《在祂的國度中頌讚上主》中的一首富感情的詠歎調《〈噢,我最親愛的,請你留下〉》。本來以德語演唱懇求復活升天的耶穌留下的歌詞,被改為紀念上帝的羔羊為世人贖罪。巴赫為了配合新的曲詞,寫了一個新的旋律開端;這個新的開首平順,與暗喻在罪中糾纏、起落不定的舊旋律配合得天衣無縫。巴赫更進一部為這完整旋律寫了與弦樂部合奏的二部卡農。

歷史並沒有記載巴赫的《B 小調彌撒曲》,是為 1750 年前任何預定演出或任何贊助人創作。他主動決定在晚年寫一首拉丁文彌撒曲,而不是寫一首德語的清唱劇甚至是受難曲,顯然是因為彌撒曲的通用性。這正是他希望為教會音樂留下經典之作的最佳媒體。當中的賦格曲、詠歎調以極具深度與精緻刻劃的變化,為後世保留了「創作者一生的音樂與藝術信念。」為了留下經典,巴赫捨棄書寫教條式的理論書籍;他直接寫下偉大的合唱作品,讓他的技藝明白地表現予世人欣賞。

2015 聲蜚合唱節」專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