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室樂團「感受音樂」計劃 聽障學童近距離經歷音樂感動

馬勒室樂團巡演期間,在不同的城市舉辦了一個名為「感受音樂」的教育計劃,邀請受訪城市中有聽障的同學,與樂團成員一起感受音樂,讓他們也能一起感受音樂中的快樂與動感。香港成為這計劃的一站。

馬勒室樂團「感受音樂」計劃 聽障學童近距離經歷音樂感動
「感受音樂」工作坊不單充滿音樂,大合照中同學的燦爛笑容,每天也掛在他們臉上。

1802 年,年輕的貝多芬差點想到要自殺。幾年間,他發現自己的聽覺開始變差,直至這一年,他驚覺聽力衰退原來是無藥可治,晴天霹靂。作為一位漸漸得到維也納認同的年輕作曲家,怎樣能失去他最重要的聽覺?他心情差得透頂,變得相當孤獨,而且有自盡的念頭。他在書信中寫道:

當我想把這一切忘掉之時,我自我封閉,讓自己在孤獨中生活。日益轉差的聽力,帶來很多壞的經歷,但最壞的是我不能大聲對人說:「說話大聲一點可以嗎?我聽不到!」啊!當我的職業對聲音有如此完美的執着,我怎能承認我有如此缺陷?

剛於5月初訪港的馬勒室樂團 (Mahler Chamber Orchestra),在過去幾年間以「貝多芬旅程」巡迴世界。在巡演期間,他們在不同的城市舉辦了一個名為「感受音樂」(Feel the Music) 的教育計劃,邀請受訪城市中有聽障的同學,與樂團成員一起感受音樂,讓他們也能一起感受音樂中的快樂與動感。香港成為這計劃的一站,而我有幸觀摩了整個計劃的進行。

音樂工作坊考節奏與反應

有別於一般樂團的教育計劃,馬勒室樂團的成員與同學的工作坊,時間相當長。第一天,樂團的四名成員與來自英國的聽障音樂家惠特格 (Paul Whittaker) 先與二十多名同學來一轉音樂熱身。同學在 Paul 的帶領下,由簡單的拍手到拍出複雜的節奏,全體行動一致,有時還要互相競技,笑聲此起彼落。

聽障音樂家惠特格 (Paul Whittaker) 以節奏遊戲熱身,同學手舞足蹈表現他們的音樂感。
聽障音樂家惠特格 (Paul Whittaker) 以節奏遊戲熱身,同學手舞足蹈表現他們的音樂感。

聽障的同學並不是完全聽不到聲音,更不是不能溝通。他們的聽覺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參加活動的同學大都要帶上助聽器,主辦機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安排了一位手語翻譯員及一位工作人員,幫助手語翻譯與提供讀唇。每位樂團成員要用不同方法介紹自己的名字。樂團的中提琴手 Yannick 長有一頭型格短髮,於是他的手語名字就是執着自己短小頭髮向上揚起;小提琴手 Christian 戴有眼鏡,兩手指着眼鏡,就成為他的稱謂。

同學對於細微的環境變化,其實相當敏銳。四個小時的音樂工作坊,先學習簡單的拍子,再分組在互不影響下拍出繁複的節奏。Paul 最後要同學邊看指揮,邊以手腳製造聲音,跟隨着自創的動作,來個大合奏。就連混在一起跟隨節奏的隨行老師及工作人員,也覺得手腳漸漸不受控制地亂來一通。

工作坊中建立關係 讓同學走近音樂

馬勒室樂團的成員讓同學逐一試玩樂器,親身感受聲音在樂器的振動。
馬勒室樂團的成員讓同學逐一試玩樂器,親身感受聲音在樂器的振動。

負責計劃的馬勒室樂團教育經理 Miriam Bongartz 說,以往他們進行這個工作坊,極少公開予傳媒或外人採訪,原因是與聽障同學建立關係,殊不容易。「我們希望花時間與同學建立關係,對於這些同學而言,他們對陌生人也較為敏感,所以我們向來不公開工作坊,為的是希望保持當中我們與同學的親切感。」今次筆者能混在其中的是破天荒的嘗試。但是這也是一個罕有的機會,讓我感受到聽障同學笑容燦爛的一面。

音樂工作坊的下半部分是讓同學當指揮。指揮其實不是打拍子,也不是樂團的領班;樂手隨着指揮動作的起伏,能有不同的反應︰手臂舉起與落下,短打與長揚,其實可以直接地與聲音聯繫。這也是讓同學「感受音樂」的另一個上佳方法。四名樂手邀請同學當指揮,然後即興地隨同學的動作玩奏起來。同學還可輪流試奏不同樂器,讓樂器本身的振動,告訴他們大樂器與小樂器、弦樂與管樂的分別。

安斯涅斯與同學近距離交流

鋼琴家安斯涅斯讓所有人圍在他身邊,近距離接觸鋼琴的優美。
鋼琴家安斯涅斯讓所有人圍在他身邊,近距離接觸鋼琴的優美。

第二天早上,同學到了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的舞台,與著名的挪威鋼琴家安斯涅斯 (Leif Ove Andsnes) 見面。安斯涅斯與同學的交流,幾乎是毫無阻隔。在拆了面蓋的鋼琴面前,安斯涅斯介紹了鋼琴的原理,彈奏不同的段落,同學圍在鋼琴四周,極近距離地欣賞。安斯涅斯甚至讓他們坐在鋼琴底下,去感受一下琴弦的振動。這時的安斯涅斯與同學打成一片,笑聲此起彼落之餘,同學也急不及待向鋼琴家問問題:為什麼黑色的鍵一排一排地動?鋼琴的木板是什麼材料?然後,四十多人的樂團與安斯涅斯一同演奏,同學散落在樂團的不同位置,聽着貝多芬音樂的選段,感受管弦樂的威力。

整個馬勒室樂團為同學演奏貝多芬,他們與樂手一同分享舞台。
整個馬勒室樂團為同學演奏貝多芬,他們與樂手一同分享舞台。

「感受音樂」的計劃在此聯繫上安斯涅斯的「貝多芬旅程」。安斯涅斯以全新而且刺激的演繹,演奏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這五首協奏曲,正好來自貝多芬人生不同的階段,也就是由他聽覺良好至衰退的年月。貝多芬不單憑個人意志,克服聽覺阻障,更以豐富想像力,為音樂帶來意想不到的創意。音樂不單屬於聽覺健全的人,聽力有障礙的人一樣可以享受音樂。「這個計劃的意念可以說是樂團與安斯涅斯共同孕育的想法。我們想,如何透過貝多芬教育下一代?音樂是一種超越聽覺的藝術,我們能感受音樂的方法其實有很多。」樂團行政總監 Ole Bækhøj 在與我傾談的期間分享着他們的信念。「貝多芬是一位受聽障困擾的人,他成功克服命運,堅持創作,還留下了珍貴的音樂讓我們欣賞。我們很希望將這毅力傳揚開去。」

感受過馬勒室樂團與安斯涅斯的解說與演出,同學在繪畫工作坊中,將音樂的感受以圖畫表達。他們有些將工作坊與音樂會的經歷畫下來:一位同學將自己嘗試指揮樂團的感覺,與在文化中心演出的樂團拼貼一起,柔揚的音符在舞台上飄起;另一位同學畫了一個大耳朵,音符靠近耳旁,藍色的地上放着顏色不同的圓點與樂器;有同學把幾位樂師畫進畫中,並把自己畫得像與他們的自拍,加上少許幻想,讓幾人合奏起來。經歷了兩天十多小時的相處,樂手與他們玩耍、遊戲,好些同學堅持將畫作送給樂手,作為這幾天的小禮物。

畫筆繪出音樂感覺 作品巡迴世界展覽

完成音樂工作坊和樂團工作坊後,同學在繪畫工作坊將整個音樂經驗以圖畫表達出來。
完成音樂工作坊和樂團工作坊後,同學在繪畫工作坊將整個音樂經驗以圖畫表達出來。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在工作坊完結後,即日將畫作於音樂廳大堂展覽,讓工作坊的成果與其他國家學員的作品同時陳列。樂團亦將選取部分作品,帶到不同國家展出。樂團教育經理 Miriam 認為,這工作坊的意義,在於音樂家與年輕人建立深厚的關係。「我們相信關係需要時間建立,所以我們希望這系列的工作坊,讓同學更深感受音樂。」部份同學最後更出席當晚的音樂會,親眼看看那些於他們玩了兩天的音樂家,在舞台上向千多名香港觀眾獻技。「我們堅持讓他們出席音樂會,因為這是最直接告訴他們樂團在做什麼的方法,也是讓音樂給他們震撼的機會。」最後,四位參與工作坊的樂手在中場休息時,從後台到音樂廳大堂與同學道別。

世界級音樂家來港交流 觀眾耳目嘗新

馬勒室樂團與安斯涅斯演奏貝多芬協奏曲,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演繹生動跳脫。室樂團強調成員間的互動,以敏銳的聽覺代替指揮棒,為貝多芬協奏曲添上非凡動力。今年除了馬勒室樂團訪港外,以精準激昂演繹俄國作品著稱的俄羅斯國家樂團 (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將在柏尼夫 (Mikhail Pletnev) 的領導下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而除了安斯涅斯外,鋼琴家來港的陣容也相當鼎盛,包括巴西的長青炫技演奏家弗萊瑞 (Nelson Freire) 以及擅於捕捉音樂詩意的高柏 (Imogen Cooper) 來港,香港樂迷可以欣賞到來自世界各地最優秀的演奏家的演繹。

同學剛畫好的作品,在馬勒室樂團演出當晚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的大堂展出,讓聽眾一睹計劃的成果。
同學剛畫好的作品,在馬勒室樂團演出當晚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的大堂展出,讓聽眾一睹計劃的成果。

康文署文化節目組網頁︰www.lcsd.gov.hk/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