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孤身尋覓的創造者
馬勒的音樂,常常聽到他避難回童真之時,聽着可愛平靜的大自然、遠處傳來噹噹的牛鈴和靜靜地啼叫的鳥兒。但是,童真之時,也是親近死亡之際。他的家附近就是殯儀館,他家中的兄弟姊妹,八位早年夭折。那些常在音樂中聽到的喪禮進行曲,也是童年之聲。和那些市井的樂隊聲音混在熱鬧的市集,這些聲音就像是現代城市悲喜交集的樣貌。

1897 年 5 月 11 日,剛抵達維也納的馬勒,首次指揮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Wiener Hofoper),演出華格納的《羅恩格林》(Lohengrin)。演出之後,他在書信中寫道:「感謝上蒼,我的憂慮全消了!整個維也納真心的歡迎我。我肯定不久之後,我就會成為歌劇院的總指揮。」
馬勒得到廣泛的好評。其中一個更大力稱讚他,「如果這真的是整體藝術 (Gesamtkunstwerk),那麼馬勒就是完全的指揮 (Gesamtdirigent)!」馬勒感慨地說,在這裏他終於找到了家。

馬勒 (Gustav Mahler) 1860 年生於波希米亞 (Bohemia) 的卡利舒特 (Kalischt),現今這捷克境內的小鎮,稱作 Kaliště。不足半年,父親決定舉家搬到附近繁榮的市鎮伊格勞 (Iglau,今稱作 Jihlava)。那是莫拉維亞 (Moravia) 第二大的城鎮,文化上與語言上都愈來愈與德國靠攏,而且布業發達。本身是猶太人的父親,在廣場附近開了一所釀酒廠兼酒吧。而這個廣場上,四方八面都響着音樂:波希米亞的音樂人奏起熱情的調子,聖雅各教堂 (Jakobskirche) 唱起莊嚴的合唱曲,隔壁軍營的軍官,偶爾還會來到廣場,演奏起威風凜凜的軍樂。愛發呆的馬勒,就是喜歡凝望着廣場上的一切,留心當中的聲音,偶爾彈彈家中的鋼琴,也會在教堂跟導師學習和聲和音樂的原理。
在獲委任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總指揮前的十多年,馬勒曾在這音樂之都受教育。在這裏,他認識了不少思想類近的音樂家,包括同鄉小提琴家艾德勒 (Guido Adler)、作曲家胡爾夫 (Hugo Wolf) 等等,也令他成為華格納的追隨者。1875 年,華格納剛巧來到維也納,當時還是學生的胡爾夫為求見偶像一面,會在華格納的酒店外流連幾個小時,開個車門,或是遞過外套。馬勒則害羞得多,他後來還後悔連替偶像拿衣服的機會也沒有。雖然,華格納在不久前,出版了反猶太人的文章《音樂中的猶太文化》(Das Judenthum in der Musik),但是維也納就是這麼一個奇怪的熔爐:一方面他身為猶太人而受華格納等反猶太的人排擠,另一方面他又是華格納前衛音樂的擁護者,而被反華格納的支持者排擠。而更奇異的,就是在這些排擠底下,反而令馬勒更專注於華格納的音樂。
馬勒在維也納的學習期間,沒有上過指揮課。而他在這個城市的少年時期,過着窮困的生活。他租住骯髒的住所,還要因着缺錢而不停搬遷,每次搬遷又總會大意地把一兩件衣服留在舊居。據說,他沒有太多閒錢去聽歌劇。但到了 1880 年,他竟然成為一位歌劇指揮,首先離開維也納而遠赴林茲 (Linz) 附近的溫泉區工作。以後的 17 年,他分別在波希米亞、莫拉維亞、匈牙利等地方工作,才再一次回到這個他稱為家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