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奈:從塔頂走進世界的旁觀者

馬天奈的家庭,也有點與別不同。他的爸爸是鎮中的火警守望員,也負責敲響教堂報時之用的大鐘。因着這特殊的身份,馬天奈一家住的,正是鎮中最大的聖雅各教堂鐘樓上的小舍。住在二百級樓級上的小舍,可以飽覽一般市民無法欣賞的波希米亞田園景緻,但也同時為馬天奈帶來一個與世隔絕的童年。

馬天奈:從塔頂走進世界的旁觀者
此文章為 「音樂遊蹤」講座系列:東歐站 講座系列 之專題文章。講座日期為 2014 年 7 月 9 日。下載原文

每到一個新城市,馬天奈都要重新適應,適應她的地理,也調較自己生活的時鐘。但在眾多城市中,紐約是最令他感到抑鬱的一個。一楝一楝完全一樣、灰濛濛的大廈,沒有盡頭的大街,除了叫人迷失,還是沒有巴黎塞納河旁的書店。在井井有條的都市中,馬天奈感到的,是無盡的迷惘。

「在這裏,你只須不停地走呀走,向前走,一個地段走到下一地段,永無止境。越向前走,身邊一樣的景物會令你愈走愈快,最後逼你回頭數你究竟走了多少個地段。」


馬天奈成長於教堂鐘樓之上,與世隔絕,除了令他的音樂帶點抽離外,也影響了他的社交。
馬天奈成長於教堂鐘樓之上,與世隔絕,除了令他的音樂帶點抽離外,也影響了他的社交。

馬天奈 (Bohuslav Martinů) 1890 年生於波希米亞東邊的波利奇卡 (Polička)。這小鎮到現在仍是被一古城牆圍着,鎮的歷史更可追溯至十三世紀。十四世紀,波利奇卡就被波希米亞皇帝欽點為賜給皇后的城鎮之一,享有着與別不同的地位。

馬天奈的家庭,也有點與別不同。他的爸爸是鎮中的火警守望員,也負責敲響教堂報時之用的大鐘。因着這特殊的身份,馬天奈一家住的,正是鎮中最大的聖雅各教堂 (Kostel sv. Jakuba Většího) 鐘樓上的小舍。住在二百級樓級上的小舍,可以飽覽一般市民無法欣賞的波希米亞田園景緻,但也同時為馬天奈帶來一個與世隔絕的童年。

當馬天奈到達入學年齡時,他的孤單令他很不合群,他的學業也很一般。這位害羞的小男孩,不久就找到一個好夥伴:小提琴。八歲時,他開始有公開演出,令鎮上的居民都寄望他可以成為另一位聞名歐洲的獨奏家。於是鎮中的市民籌款,讓 16 歲的馬天奈負笈著名的布拉格音樂學院。

繁榮的布拉格,不單有着優秀的音樂教育,而且戲劇、文學也相當蓬勃。馬天奈來到新環境,讓他沉醉在戲劇中。布拉格國家劇院的新劇,他都會出席。歐洲前衛的文學作品,他都一一細閱。他甚至把杜斯妥也夫斯基 (Fyodor Dostoyevsky) 的文學全集,讀過六遍。而最令他印象難忘的,是 1908 年在布拉格首次上演的德布西 (Claude Debussy) 歌劇《佩利亞與梅麗桑德》(Pelléas et Mélisande)。

不過,這位性格孤僻的小男孩,在音樂學院經常翹課。沉醉在書本的世界,他對學業近乎愛理不理,更視學習和社會的規則如無物。老師認為這位學生有才華,但是紀律卻相當差。結果他經常被退學、再入學、又被退學,重重複複。在文憑考試中,作曲老師問他:「一首作品可以以空心四度來開始嗎?」他理直氣壯回答:「當然。」

結果,他的作曲考試,被評為「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