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索斯基:打開現代主義之門的業餘音樂家

穆索斯基音樂中的原創感,或許來自他沒有受過正統音樂教育,或許來自他獨特的觸覺。雖然他一生完成的作品不多,但他的友人在其身故後大力推廣他的音樂,正因為他的音樂有着不能取代的獨特性。

穆索斯基:打開現代主義之門的業餘音樂家

1855 年,巡迴於歐洲演出的俄羅斯鋼琴家魯賓斯坦 (Anton Rubinstein),在維也納的《音樂、戲劇及藝術雜誌》(Blätter für Musik, Theater und Kunst) 發表了一篇題為〈俄羅斯的作曲家〉的文章,引起了俄羅斯作曲家的爭論。他對作曲家的批評相當直接:「的確,那裏有業餘的人學習音樂理論,但他們並不像真正的藝術家。他們不注重規則,特立獨行,然後就將這些異於平常的技倆集合使用。」

他認為,俄羅斯的業餘作曲家不重西方音樂中的諸多規則,只重眼前的效果,並不是俄羅斯藝術家應走的路。「在好些大作曲家的作品中,你會偶爾聽到奇怪的和聲。業餘者就會把它變成常規,然後只寫奇怪的聲音,從不考慮這些突破是偉大作曲家因着靈感的滿溢或是絕望的翻騰的妙筆,也是整首作品理所當然的結論。」


穆索斯基最著名的畫像,由俄羅斯寫實主義畫家列賓所繪,那時穆索斯基將不久人世。
穆索斯基最著名的畫像,由俄羅斯寫實主義畫家列賓所繪,那時穆索斯基將不久人世。

被後世冠以大帝稱號的嘉芙蓮二世 (Catherine II),不單是俄羅斯歷史上在任最長的沙皇,也是最為人所識的一位。她在位其間,不單見證俄羅斯國力日強,她亦是一位人文藝術的愛好者,為俄羅斯帶來文藝復興。她個人收藏不少西歐藝術家的作品,私人的藏品日益增多,成為今時今日聖彼得堡隱士盧博物館 (Hermitage) 的主軸。她雖未與法國作家兼哲學家伏爾泰 (Voltaire) 見過面,卻保持通訊十五年,交換對歷史與藝術的見解。「如果我在路上死去,」伏爾泰在老年時的一封信中寫道:「我會在我的小小墓碑上刻上這句:『這裏躺着偉大的嘉芙蓮的仰慕者。』」

嘉芙蓮大帝在聖彼得堡建立歌劇院,也為宮廷帶來不少音樂。有趣的是,在宮廷演奏的,不乏業餘的音樂家。愛好音樂的貴族聚首一堂,演奏來自德國、奧地利等地大師的作品。這風氣在 1770 年起開始興盛。海頓的音樂,廣泛地在聖彼得堡與莫斯科的宮廷演奏,這些由貴族設立的私人沙龍 (salon) 興起,不少愛好者就在沙龍接觸來自西方的音樂,而在十九世紀初,一些在鄉村過着中產生活的地主,也在家中玩音樂。貝多芬學者蘭茲 (Wilhelm von Lenz) 如此形容當時的俄羅斯:「地主家中的鋼琴,總是鋪滿樂譜,在鄉間很難找到一部不是這樣的鋼琴。」

俄羅斯音樂的興起,就在這背景之下產生。的確,俄羅斯的音樂,比歐洲起步得遲,它沒有巴羅克的大師,也沒有以自己語言寫的歌劇。但一踏進十九世紀,這土壤產生大量的音樂,進步的速度不單驚人,而且俄羅斯音樂所帶起的風潮,將影響着歐洲,甚至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