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朗克:從心尋找靈性的壞男孩

浦朗克由高傲走到自省,由輕鬆走到嚴肅,既是個人的經歷,也是世界的寫照。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知識,開始可以自己改寫命運,創造財富與豐盛。但是,原來這些知識,帶來的卻可以是世界毀滅的災難。

浦朗克:從心尋找靈性的壞男孩

浦朗克在給友人的書信寫道:「我自知自己不如史特拉汶斯基、拉威爾或德布西一樣會有創新聲音的音樂家。但是,我仍相信用別人的和弦,還能寫到新的音樂吧。那豈不是就如莫扎特和舒伯特一樣嗎?」

他說,假以時日,他音樂中的個性,會顯然而獨特。


浦朗克沒有讀過音樂學院,更自稱是個「壞男孩」。

浦朗克 (Francis Poulenc) 1899 年生於巴黎的富有家庭,是家中獨子。爸爸是藥廠的老闆,也是一位相當虔誠的天主教徒,而媽媽則是來自一個很有藝術氣息的家庭。五歲時,媽媽教浦朗克彈鋼琴,並很快發現他的音樂才華。可是,他的爸爸卻希望他有正常的教育,所以他一直也沒有入讀音樂學院,而只是跟從老師學習。拉威爾的好友維也斯 (Richardo Viñes) 不單是他的鋼琴老師,更是啟蒙他走音樂路的啟蒙者。後來,他還會跟從高捷連 (Charles Koechlin) 學習作曲。

1917 年,浦朗克寫成了《黑人狂想曲》(Rapsodie nègre),輕鬆而幽默的風格,令他受到一定注目。他還把作品獻給巴黎聞名的音樂怪傑薩替 (Erik Satie),浦朗克甚至認為薩替是他「真正靈性的哥哥」。嬉笑怒罵、玩世不恭的態度,洋溢於音樂之中。

在這一年,浦朗克與拉威爾碰面。兩人的會面,不甚愉快。拉威爾給浦朗克彈當時還未出版的《庫普蘭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但似乎作曲家對這位年輕人的演奏不甚賞心。而浦朗克對着拉威爾批評舒曼與德布西的音樂,更令拉威爾覺得他只是一位輕佻浮燥的年輕人。

浦朗克與拉威爾不快的會面,影響到他身邊的音樂好友,冷淡地對待拉威爾。他身邊有幾位音樂人,經常聚首談天論地,甚至合作創作樂曲。樂評人將這六位好友,稱為「法國六人組」:歐力 (Georges Auric)、杜萊 (Louis Durey)、賀力格 (Artur Honegger)、米堯 (Darius Milhaud)、浦朗克和泰利法萊 (Germaine Tailleferre) 。

可是,這六人除了互為好友之外,他們的音樂風格與理念,都不盡一樣。就連浦朗克自己,也有着風格上的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