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羅歌菲夫:反樸歸真的音樂男生
浦羅歌菲夫一生追求音樂中的創新,甚至是要像小孩般的不拘小節、反樸歸真。他不願、也不屑以廉價與即時的音樂效果,取悅觀眾與評論人。

1948 年 2 月 17 日,蘇維埃作曲家同盟召開大會,會中批評浦羅歌菲夫的音樂不符合國家方針。會中朗讀一封浦羅歌菲夫提交的信件。「黨的決議將壞細胞從健康的細胞中區分出來。雖然對一眾蘇維埃作曲家而言,包括我在內,過程痛苦,但我感謝黨的決議令整個蘇維埃音樂回復健康。」
信中提到他用上無調性音樂;雖然並非有意,但他的確用了。「無疑,我在創作期間也墮進這陷阱......將來我會完全把它摒除。」

浦羅歌菲夫 (Sergei Prokofiev) 1891 年生於烏克蘭一名為宋索夫卡 (Sontsovka) 的村莊。他雖有兩名姊姊,但她們都在童年時去世。這名家中獨子,盡得父母寵愛。他的父親是位農學家,忙於打理大片農地,母親則熱愛藝術。父母還給他聘請了來自法國與德國的褓母,褓母照顧他的起居與教他外語,而褓母的孩子則陪他玩耍。
十一歲時,浦羅歌菲夫認識了他的私人音樂老師格利埃爾 (Reinhold Glière)。格利埃爾讓學習音樂變得生動有趣,也令年紀輕輕的浦羅歌菲夫得益不少。格利埃爾只在暑假時與浦羅歌菲夫見面,以後他倆保持書信來往,學生浦羅歌菲夫將自己的作品寄給格利埃爾,格利埃爾則鼓勵他將短小的作品收集與修改,成為較長篇幅的作品。
一年後,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作曲老師格拉祖諾夫 (Alexander Glazunov) 極力慫恿浦羅歌菲夫的父母,讓他入讀音樂學院。於是,十三歲時,浦羅歌菲夫開始音樂學院的學習生活。作曲畢業後,他又繼續修讀鋼琴與指揮的課程。學生時期的浦羅歌菲夫,已經是位全能音樂家。他的創作,帶着非一般的難度:作品 4 中的一首小品是《魔鬼的暗喻》(Suggestion diabolique),作品 11 的觸技曲在密集半音的奔跑後,結尾就像是魔鬼的呼嘯。
在音樂學院中,浦羅歌菲夫認識了比他年長十年的作曲家密亞士高夫斯基 (Nikolai Myaskovsky)。密亞士高夫斯基不單成為了浦羅歌菲夫的好友,更是他的深交與坦白的批評者。1911 年,浦羅歌菲夫能夠在莫斯科首次演出自己作品,還要以自己的協奏曲向觀眾展示過人的鋼琴技巧,多少是因着密亞士高夫斯基穿針引綫。
「我感動得要激動流淚。」浦羅歌菲夫在書信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