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爾:真摯熱情與工整完美的混血兒
拉威爾在回憶錄中說:「不論是對我自己還是對別人的益處而言,我從來沒有感到需要將我的美學原則設下公式的必要。如果我真的要這樣做,我會着自己像莫扎特如何直率地對待自己的音樂。」

當拉威爾的《波萊羅》首演時,有一位女士在坐位中,高呼「那真是垃圾!」
拉威爾向來別人給他的讚賞與批評,都不太在意。不過,聽到這位女士如此狠批,他笑說:「她果然知道!」因為,他也不大懂得為何觀眾會喜歡這首「沒有音樂」的音樂。

拉威爾 (Maurice Ravel) 1875 年出生於位處於近西班牙的鄉村錫布爾 (Ciboure)。拉威爾的父親是瑞士人,是一位出色的汽車工程師。1860 年代時,他發明了以蒸汽推動的汽車。後來他甚至把汽車的性能,提升至每小時六公里。遠赴西班牙,是因為他要負責興建馬德里的鐵路。而拉威爾的媽媽,則是一位巴斯克 (Basque) 人,率性熱情而且崇向自由,但教育程度卻甚低。幸好的是,爸爸與媽媽的關係相當好,拉威爾在一個幸福的家庭長大。
拉威爾的爸爸除了是位工程師,也是一位相當熱愛音樂的人。他負責了拉威爾早年的教學,也啟導了他的音樂興趣。七歲時,拉威爾就開始學琴,並在 13 歲時認識了當時在巴黎讀鋼琴的維也斯 (Ricardo Viñes)。維也斯是西班牙人,當時在巴黎音樂學院就讀,與拉威爾甚為要好。繼母親以後,維也斯正是拉威爾與西班牙的一道重要關聯。
可是,拉威爾在音樂學院的學習,並不順利。他在和聲課的功課,往往犯規,他甚至在 1895 年被趕出校。雖然他後來重返學校,但卻在參加羅馬大賽時,再次引起風波。1900 年,他連續參加了五年羅馬大獎,卻屢遭挫敗。其中 1905 年,他更在首輪被淘汰。報章後來揭發現,羅馬大獎的候選得獎者,通通都是其中一位評審的學生。該位評審雖然努力辯護,但評論人卻覺得這是一椿醜聞。
拉威爾在不經意間,捲入了一場引起全國注意的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