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伯克:回望過去的音樂先鋒

荀伯克的音樂,由浪漫主義至無調性,其聲音雖然現代,但內裏卻離不開十九世紀的浪漫傳統。但是,荀伯克的名字,將要與現代音樂扯上不能分割的關係。而他的逝世,代表着音樂的舊時代正式過去。

荀伯克:回望過去的音樂先鋒

1910 年 8 月,荀伯克在信中激動地感謝馬勒在租金上的幫忙。那時,馬勒雖然深陷婚姻危機而帶來的抑鬱,但他立時答允荀伯克的請求,一解燃眉之急。荀伯克寫了幾句話,就是他的心聲:「激動的情緒,能把靈魂的雜質一一刷洗。我的雄心壯志,就是要成為像你一樣真誠的作曲家,因為現實不能讓我成為更偉大的人。」

大半年後的 5 月 7 日,馬勒在維也納的病塌上,讀了荀伯克給他的信。他對妻子艾瑪說,他最擔心的,就是荀伯克:「如果我走了,他就什麼人也沒有了。」三星期後的 5 月 21 日,荀伯克會在昏暗的雨天,看着馬勒的棺木長埋黃土。


荀伯克出席了馬勒的喪禮,並立即將情景畫下來。馬勒給他很大的幫助,臨終前還擔心着荀伯克:「如果我走了,他就什麼人也沒有了。」
荀伯克出席了馬勒的喪禮,並立即將情景畫下來。馬勒給他很大的幫助,臨終前還擔心着荀伯克:「如果我走了,他就什麼人也沒有了。」

荀伯克 (Arnold Schoenberg) 雖然 1874 年出生在音樂之都維也納,年幼的他卻沒有太多接觸音樂。他八歲時接觸小提琴,生於猶太人的家庭,身邊的確常都有音樂,但沒有人會對音樂認真。他間中還會寫音樂給幾件樂器的小組合,但創作來來去去都是圍繞着輕音樂。畢竟,他不是成長於富裕的家,荀伯克並沒有錢去音樂廳聽布拉姆斯,或是去歌劇院看約翰.史特勞斯般的藝術。他只能在餐廳的門口聽裏面傳出來的音樂,或在市集看着別人演出。總之,音樂就在四周。

1891 年,荀伯克還未中學畢業,就要擔任養家的重任,在一家小銀行中擔任文員,因為父親在兩年前一場大流感中染病去世。在銀行打工,一做就是五年,期間他寫了不少歌曲。後來,他認識了策姆琳斯基 (Alexander von Zemlinsky),在他指揮的業餘樂隊中閒時拉拉大提琴。策姆琳斯基在維也納音樂學院受教育,他看過荀伯克的音樂作品,並給他好些意見,甚至還傳授給他較完整的作曲基礎理論。就在這時,他決定行音樂的路。

但是,音樂家的收入向來不穩定。荀伯克指揮合唱團,特別是工廠工人的合唱社,替別人演出,還經常要向不肯付錢的人討回費用。合唱社的工作地點,有時遠至 12 英哩外的市郊,荀伯克因付不起車資,只好走路前往工作。後來,他因指揮多了不同的合唱社,亦開始接近工人們對社會與民主的素求,他給工人們稱為「荀伯克同志」。

而音樂作品的價值,更是低得可憐。雖然,他早年的作品,並不是毫不引起注意。透過策姆琳斯基,連一向對新音樂毫不熱衷的布拉姆斯,竟也留意起荀伯克的弦樂四重奏,還打算給他資助到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荀伯克說,那是無上的光榮。1898 年,這最早的弦樂四重奏獲維也納作曲家協會 (Tonküntlerverein) 演出,獲得不錯的評論。但荀伯克認為這是幼嫩的作品。一年之後,他極速以三星期的時間,完成了首部成熟之作《昇華之夜》(Verklärte Nacht),以詩人德梅爾 (Richard Dehmel) 之詩,譜出一曲愛情昇華的暖心詩篇。他也在這世紀交界,愛上了策姆琳斯基的妹妹,並與她成婚。

可是,《昇華之夜》的演出,會令荀伯克一怒之下退出維也納作曲家協會。往後的幾年,他的音樂會遇上愈來愈激烈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