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遊走人間悲喜的流浪者

1824 年,舒伯特的病,為他帶來不同的毒瘤和疼痛。他向友人說,他是世上最不幸與受詛的人。他回想起最早年譜寫歌德作詞的詩歌:「平安離我而去,心情沉重悲鬱;我再也找不到它們了。」年青時譜的歌,他現在每天都在唱。

舒伯特:遊走人間悲喜的流浪者

1824 年,舒伯特的病,為他帶來不同的毒瘤和疼痛。他向友人說,他是世上最不幸與受詛的人。他回想起最早年譜寫歌德作詞的詩歌:「平安離我而去,心情沉重悲鬱;我再也找不到它們了。」年青時譜的歌,他現在每天都在唱。

「我希望每天睡去之後不再醒來;然後每天醒來,只是記得昨天的痛楚。」他絕望地寫道。


舒伯特創作的速度驚人,在讀書的時候,就已經寫成過百首藝術歌曲。

舒伯特 (Franz Schubert) 1797 年生於維也納。他的父親 20 歲時搬到這個神聖羅馬帝國 (Holy Roman Empire) 的首都居住,在這個熱鬧而多種族聚居的王城中教書。當教師稱不上是什麼有地位的工作,薪金也不太高。舒伯特出身後不足一年,他們舉家就搬到相鄰一幢兩層高的小屋居住,地下的一層是學校,上一層則住了舒伯特一家。舒伯特的爸爸在這間與家相連的學校擔任校長,並慢慢建立起名聲。1805 年,學校已達 300 位學生。

舒伯特在這間由爸爸開設的學校讀書,成績非常不錯。雖然,音樂並不在課程之中,但舒伯特的一家,卻不缺音樂;在課餘的時間,舒伯特家人會唱歌,而他亦跟哥哥學鋼琴。七歲時,舒伯特開始與薩里埃利 (Antonio Salieri)  會面,因着美妙歌聲,被選為宮廷的少年歌手,並且在之後跟隨不同老師學習管風琴、小提琴和作曲。1808 年,他進入了帝國與王城書院 (Katiserlich-königliches Stadtkonvikt),是為維也納城中給予平民供讀的書院中最優秀的一所。

置身這所名校,除了學到豐富知識外,更學到不少音樂。它有着優秀的樂團,接觸到當時最流行的管弦樂作品:還在生的海頓、剛逝世的天才莫扎特,他們的交響樂,有着一定的影響力。舒伯特在這樂團中,擔任第二小提琴手。另一方面,他亦在這裏交了愛好音樂的朋友。在舒伯特的一生之中,這些朋友都對他相當重要,他們不單分享舒伯特喜愛音樂的熱情,而將在往後回憶起舒伯特這個獨特人物的短暫一生。

舒伯特能傳世的作品中最早完成的一首,寫於他 13 歲的時候。那是一首 G 大調開首的幻想曲。這首作品只花了三個星期完成,整首作品卻是二十分鐘長,像是沒有什麼計劃的,就一直不斷的寫下過千小節的音樂。這部鋼琴曲,單一樂章分成多個部份,結構上似乎漫不經心。更重要的,是他大膽處理和聲與調性的手法。

雖然,舒伯特早期的音樂,仍有不少海頓與莫扎特的影子。第一首幻想曲,聽上去像是沒法掌握創作,卻預示着舒伯特的音樂將來的特點:意念瞬間轉化成音樂,讓他有着驚人的創作速度。表面像是欠缺結構,和聲沒有章法,但是深藏於音樂之中的,卻是深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