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斯達高維契:狹隙間迴盪的自由之聲
蕭斯達高維契為歷史留有十五首交響曲、十五首弦樂四重奏,還有大量嚴肅、詼諧、澎湃與深刻的音樂,讓後人好好解讀來自一個活在壓迫下的靈魂,如何默默地在狹縫中向世界高呼。

1937 年 11 月 21 日,只有 34 歲的指揮莫拿雲斯基 (Yevgeny Mravinsky) 指揮首演蕭斯達高維契第五交響曲,獲得空前成功;觀眾起立鼓掌歡迎,掌聲瘋狂熾熱。在首演前,莫拿雲斯基已明瞭這將是歷史重任,尤其對於蕭斯達高維契極為重要。他的準備功夫仔細嚴謹,常找來作曲家討論作品應如何演繹。
莫拿雲斯基沒料到自己得用非一般的手段,去尋找第五交響曲的意義。「我頻密地打擾作曲家,但我卻沒法從他口中套出任何提示。」

蕭斯達高維契 (Dmitri Shostakovich) 1906 年生於聖彼得堡,性格文靜而且內向。雖然他自小對音樂有興趣,但卻不願意學習鋼琴,直至九歲時母親才能成功說服他,自此即愛上彈琴。他的鋼琴技巧進步神速,據稱兩年後已經可以彈完整部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鍵盤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1919 年他入讀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院的保守傳統沒有為蕭斯達高維契帶來學習上的阻礙,畢竟他不像浦羅歌菲夫般反叛成性。但是,他卻在同學間吸收了學院沒有教授的當代音樂知識,並且對德國當前的音樂風氣產生興趣。
可是,1922 年他的父親因肺炎逝世,而他的身體向來不好,曾經多次休學,到烏克蘭的療養院休養。於是,他的家境開始困難起來。為增加收入,姊姊開始要為人授琴,母親也要兼職文員工作。畢業後的蕭斯達高維契,不時要為電影作現場鋼琴伴奏,以賺取外快;後來他更寫起電影音樂。雖然娛樂大眾,並不一定是作曲家最想做的工作,但這些工作卻為他帶來可觀收入。
1925 年,蕭斯達高維契將於音樂學院畢業,他的作曲課習作,是要寫一首交響曲。這時,他認識了愛好音樂,將來給他經濟資助和人事幫助的軍官圖哈切夫斯基 (Mikhail Tukhachevsky),透過他又認識了音樂學家齊里耶夫 (Nikolai Zhilyayev),為他的第一交響曲提供意見。
1926 年 5 月 12 日,第一交響曲在列寧格勒的愛樂廳首演,憑著成熟的配器與謹慎的結構,立即贏得觀眾熱愛。樂團得立即把諧謔曲加奏一遍。
蕭斯達高維契將在以後都紀念這成功的一夜。那時,他只有 19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