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流士:孤身走音樂路的民族英雄

1924 年,西貝流士完成了他的大作第七交響曲,同時他開始與自己苦戰。「我的人生很快完結:當準備開展新生時被突然終止,那是何等的悲劇。」他這一刻不知道的,是他的人生還有三十多載的寂靜歲月。

西貝流士:孤身走音樂路的民族英雄

1924 年,西貝流士完成了他的大作第七交響曲,請求他擔任指揮的邀請紛沓而至。不久前,他才獲赫爾辛基的科爾德琳基金會 (Alfred Kordelin Foundation) 頒發了十萬芬蘭馬克獎金的獎項給他,讚揚他「不單止宣揚芬蘭音樂,以它闖出新路向,更將芬蘭文化於文明世界廣傳。」

但是,這一年他開始與自己苦戰。「我的人生很快完結:當準備開展新生時被突然終止,那是何等的悲劇。」他在日記如此寫道。他這一刻不知道的,是他的人生還有三十多載的寂靜歲月。


西貝流士因着其鼓吹民族覺醒的作品,被視為芬蘭的國家英雄。他的音樂在芬蘭爭取獨立的過程起着關鍵作用。
西貝流士因着其鼓吹民族覺醒的作品,被視為芬蘭的國家英雄。他的音樂在芬蘭爭取獨立的過程起着關鍵作用。

西貝流士 (Jean Sibelius) 1865 年生於距離芬蘭首都一百公里的城鎮哈米林納 (Hämeenlinna)。他的父親是一位軍醫,1860 年剛搬到哈米林納定居,並在這裏成家立室。父親受過一定教育,而當時芬蘭精英間通行的,不是芬蘭語,而是瑞典語。所以西貝流士的母語,是瑞典語。

芬蘭語的源頭來自極北山區,在語言學的分類上屬於烏拉爾語系 (Uralic)。它與歐洲主流如德、法、意、俄語不同,它們都屬於印歐語系 (Indo-European) ;就連印度語、烏都語一類亞洲的語言,都可追溯至同一源頭。唯獨芬蘭語相當不同。瑞典在十二世紀佔領芬蘭之時,認定這是農民蠻夷的說話,於是芬蘭地區的上流社會廣泛使用瑞典語,教育系統也以瑞典語主導,芬蘭語一直停留在只講不寫的階段。

直至十六世紀,以芬蘭語寫成的《聖經》面世,學者才慢慢開始建立芬蘭語的書寫系統,並有限度地書寫宗教文獻。再過多差不多三個世紀,身兼醫生的語言學家隆洛特 (Elias Lönnrot) 於 1835 年將芬蘭民間流傳的史詩輯錄,出版成《卡萊瓦拉》(Kalevala)。《卡萊瓦拉》由創世敘述到英雄出現,將人世間愛恨糾纏娓娓道來。

《卡萊瓦拉》的出現,喚醒了芬蘭人對自己語言的注意:它不是一種純粹口語的通俗語言,而是一個民族的代表。要提升它的地位,就得努力把它紀錄下來,並統一整合。1873 年,瑞典語主導的局面終於出現突破。政府設立第一所以芬蘭語為教學語言的學校,可以說是芬蘭民族覺醒的一個里程碑。而這所學校,就是在哈米林納開辦。

西貝流士入讀的,正是全芬蘭第一所以芬蘭語授課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