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塔納:尋找民族真摯聲音的先驅

雖然史密塔納一生完成的八部歌劇中,《被出賣的新娘》在他在生時最受歡迎,演出超過一百次。現時雖然只有這部歌劇在當今的舞台上廣泛上演,但他因着堅持以捷克語創作歌劇,鞏固捷克語在捷克的地位,同時亦啟發了以後的作曲家,衝破只有德、意、法語歌劇的局面。

史密塔納:尋找民族真摯聲音的先驅

1857 年,李斯特 (Franz Liszt) 在威瑪 (Weimar) 見了史密塔納。其間,維也納作曲家賀貝克 (Johann Ritter von Herbeck) 跟他們爭論。「波希米亞為音樂做過些什麼。波希米亞就只有些小提琴家炫耀機械般的技術,沒有真正藝術家應有的美感和內涵。」賀貝克嚷着,並指着史密塔納說:「你又為音樂藝術的發展真正做過些什麼?就是沒有一首作品既純正捷克,又有個性地為歐洲音樂帶來貢獻。」

史密塔納百辭莫辯。李斯特沒有跟隨着謾罵,只是拿着幾張紙,走到鋼琴邊。「幾位先生,容讓我彈給你聽最新、純正的捷克音樂。」短短的音樂過後,他起來捉着史密塔納的手。史密塔納甚為激動。李斯特說:「這位作曲家有顆真摯捷克的心,是因着上帝而來的藝術家。」


史密塔納成為作曲家的路途,並不平坦,但他由年少到老所寫的日記,都顯出他對音樂的無比決心和熱愛。
史密塔納成為作曲家的路途,並不平坦,但他由年少到老所寫的日記,都顯出他對音樂的無比決心和熱愛。

史密塔納 (Bedřich Smetana) 1824 年生於波希米亞 (Bohemia) 的利托米什爾 (Litomyšl),這城是波希米亞與莫拉維亞 (Moravia) 的交滙點,自十三世紀建城以來,已是商貿重鎮。他的父親是著名的釀酒師,家境算是小康。父親懂得音樂,史密塔納對音樂的興趣,也是從父親而來。父親教他小提琴,但史密塔納對鋼琴更感興趣。雖然早年已展現音樂天份,但是父親卻沒有打算讓他成為音樂家,直至 1843 年,經歷不少起跌後,他下定決心要成為一位音樂家。他在日記中寫道:「憑着上帝的恩典,我將要在音樂技術上成為另一位李斯特,在作曲上成為另一位莫扎特。」

不過,史密塔納音樂事業的開頭,卻遇上阻滯。他想成為如李斯特一樣的演奏家,在 1848 年巡迴波希米亞演出,觀眾反應卻相當冷淡。他也嘗試創作,他把學習年間的大作 G 小調鋼琴奏鳴曲,給途經布拉格 (Prague) 開演奏會的舒曼夫婦過目。舒曼沒有給予正面的評價,只評論樂曲太受白遼士影響。史密塔納更計劃在布拉格成立音樂學院,希望李斯特會出手借貸資助。雖然李斯特接受了史密塔納題獻給他的六首鋼琴小品,但對資助一事卻束諸高閣。

1848 年適值歐洲捲起革命浪潮。各地革命的素求,除了改善生活外,也是對於掌權階層過份限制個人、言論與出版自由的反撲。但更重要的,是自法國大革命至拿破崙戰爭後,各地的人都開始思考什麼是民族、什麼是國家;什麼是你、什麼是我。再加上捷克因着哈布斯堡 (Hapsburg) 宮廷的嚴厲統治,原來的貴族歷年被流放,到十九世紀初,已幾乎變成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的一個省而已。德語成為捷克政治與上流社會的主要語言,捷克語只流行於平民甚至無甚知識水平的農民之間。經歷一段時間的壓逼,一場關乎捷克文化將來的復興,正靜靜地在蘊釀。

史密塔納曾經參與起義,並在其間寫了一首進行曲,歌頌自由。不過,要在音樂圈中找機會,還得向上流社會打交道。1854 年,他寫了一生唯一的交響曲《節慶交響曲》(Slavnostní Symfonie),就是為奧地利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 (Franz Josef I) 的大婚所創作,其中還大量引用了奧地利國歌,也就是海頓所寫的帝皇旋律《天佑吾皇法蘭茲》(Gott erhalte Franz den Kaiser)。在這民族意識覺醒的敏感時期,事業根基未深的史密塔納如此歌頌當權者,真令人感到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