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曼諾夫斯基:上下求索藝術真義的思想家
1937 年,波蘭的《音樂》雜誌出版了史曼諾夫斯基的紀念專集,回憶他的一生。其中一篇文章,回顧他一生所寫的音樂。「他的作品的秘密,就是隱藏着真摯、直率而具深度的說話。這些作品,來自一種來自深處的創作慾,音樂內容,擺脫了日常的問題與困擾。在蒂摩蘇夫卡長時間的創作,令他深深進入幻想與神秘的奇異世界,也成為了他音樂風格的主要情感。」

1937 年,波蘭的《音樂》雜誌出版了史曼諾夫斯基的紀念專集,回憶他的一生。其中一篇文章,回顧他一生所寫的音樂。「他的作品的秘密,就是隱藏着真摯、直率而具深度的說話。這些作品,來自一種來自深處的創作慾,音樂內容,擺脫了日常的問題與困擾。在蒂摩蘇夫卡長時間的創作,令他深深進入幻想與神秘的奇異世界,也成為了他音樂風格的主要情感。」
雜誌的開首,印上了史曼諾夫斯基之前為雜誌一百期紀念所提之前言。「音樂:多麼奇異又難以觸摸的東西!」

史曼諾夫斯基 (Karol Szymanowski) 1882 年生於今位於烏克蘭境內的蒂摩蘇夫卡 (Tymoszówka),來自波蘭貴族家庭。他自小在家接受教育,他的兄弟姊妹,全都才華出眾:有畫家、鋼琴家,也有歌唱家,生活相當愉快。中學畢業後,他到了華沙 (Warsaw) 跟隨私人老師學習音樂理論。
世紀末的波蘭,仍然是被奧地利、俄國等列強割據。十九世紀初的浪漫文學家,歌頌波蘭偉大而光輝的歷史,喚起波蘭人的民族意識。蕭邦雖然流亡於法國巴黎,但他既有詩意而且悲傷的音樂,在世紀末跟民族波蘭不可分離。在立國路遙之際,年青的藝術家都積極地在藝術上尋找波蘭的身份,推動波蘭藝術。1904 年,華沙愛樂樂團成立,實為波蘭音樂界的里程碑,但其保守而古典的演奏曲目,令年輕的音樂家相當失望。於是,1905 年,史曼諾夫斯基夥拍了幾位音樂同伴,在柏林成立了「青年波蘭作曲家出版社」,被視為是「青年波蘭」 (Młoda Polska) 運動中的部份,希望焦聚年輕有為的作曲家,尋找波蘭音樂的新方向。
雖然如此,史曼諾夫斯基一開始尋找的,並不完全是民族主義的路。華沙位處德國與俄羅斯的文化交界,他所經歷到的,正是東西的交滙。在世紀末之時,史曼諾夫斯基特別鍾情於華格納 (Richard Wagner) 與理察.史特勞斯 (Richard Strauss) 的浪漫主義,持着藝術比生命重要、能參透宇宙奧妙、自存而且獨立於現實的理念。這種信念對他影響甚深,也令他的音樂帶點抽離。他經常活躍於維也納,吸收新德國樂派的養份,但在他的音樂,也找到史嘉爾亞賓 (Alexander Scriabin) 與蕭邦的影子。
出版社令史曼諾夫斯基與他的同伴的音樂受注意。一年多以後,他的作品分別在華沙與柏林演出,對他創作的才華有着正面評價。評論家傑契梅斯 (Zdzisław Jachimecki) 預言道:「史曼諾夫斯基是這班年輕音樂家中最出色的一位......我深信他將為波蘭音樂帶來最燦爛的一刻。」
這個預言,最終經過幾番波折,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