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遊走夢想與現實的魔法師
梅克夫人不單是柴可夫斯基的財政支持者,也是他的好友。他們的書信往來歷時十四年,卻在不明不白的情況下突然告終。

俄羅斯舊曆 1866 年 1 月,柴可夫斯基成為聖彼得堡音樂學院首位銀獎畢業生,亦即是全院最佳的同學。他的老師在此前三個月,為他的畢業音樂會設下異常艱巨的任務:為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的《快樂頌》 (An die Freude) 寫成清唱劇。他如何在貝多芬的偉大交響曲後,再把這詩譜曲?
他在緊逼的死線下完成作品,聖彼得堡的樂評人在首演後對之議論紛紛。他的老師要他大幅修改作品,三個月後新版本在莫斯科首演,獲得觀眾站立致敬。「你是俄羅斯音樂的將來最大的,或者是唯一的希望。」柴可夫斯基的同學預言他將成為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 年生於維亞特卡省 (Vyatka) 中的工業城鎮沃特金斯克 (Votkinsk)。這城鎮一直以金屬工業著稱,而柴可夫斯基的父親,是一位採礦的工程師。柴可夫斯基自小已有出奇的語言天份,雖住在遠離發達城市的沃特金斯克,卻在六歲時懂讀法語與德語。他的家庭保姆杜爾巴赫 (Fanny Dürbach) 教他這些西歐語言,並保留了好些孩童柴可夫斯基的寫作。其中保留下來的,是一些法語詩歌,包括關於聖女貞德的英雄詩。杜爾巴赫察覺這小孩對感情與生活的細節出奇地敏感,還稱他為「玻璃小孩」。這位「玻璃小孩」會因着被人說他不愛爸爸而大哭一場;在被送往上學時,他會在馬路中央拉着媽媽不肯放手,大叫大嚷擋着馬車不讓它開行。
1852 年,柴可夫斯基被獨自送到聖彼得堡上學,入讀的是著名的皇家法律學院 (Imperial School of Jurisprudence),學校的男生,畢業後大都成為政府官員與法律精英。柴可夫斯基也正朝着這個方向發展:畢業後五天,他就獲得法務部的聘書,八個月內就連升三級。他也幫忙爸爸生意夥伴工作,1861 年以翻譯為由出差歐洲,廣遊英國、德國、比利時及法國。這位從小就喜愛西歐語言的小孩,已經成長為酷愛歐洲文化的青年。
1862 年,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正式成立。本來是公務員的柴可夫斯基,卻因着對音樂的濃厚興趣,兼讀學院的課程,半年後更決定辭工而成為音樂學生。這將會是柴可夫斯基一生最重大的兩個決定的其中一個。完全放棄公務員的收入,加上家庭困境,會令他面對龐大的財政壓力。但是,柴可夫斯基很快學會努力工作,在創作上也養成了一定的規律:每天持續地創作,先快速地把音樂由頭到尾起草,然後才編寫聲部。
這創作的規律,很明顯來自他的老師魯賓斯坦 (Anton Rubinstein)。他是位熱情的音樂家,也不甚有耐性,音樂上相當保守,處處與柴可夫斯基不咬弦。不過,他卻把柴可夫斯基的學生時期作品介紹給適逢來到聖彼得堡的圓舞曲之王小約翰.史特勞斯 (Johann Strauss II),讓他在公園的露天音樂會演奏。這是給予柴可夫斯基最早期的肯定。
「簡單而言,不是因為這幾年你做到什麼而值得尊重。」他的同學兼好友拉羅克 (Herman Laroche) 在畢業時如此寫給柴可夫斯基:「而是你有的能力,說明你能在同儕間脫穎而出的明證。」